*这是老师的大任务,求不喷好嘛好的~

2019年,《小丑》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社会隐喻以及主演令人惊叹的表演重新解构DC经典漫画人物, 一经问世,便在全球影坛掀起了惊涛骇浪,口碑与票房成绩斐然。在那一年,《小丑》用仅仅55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拿下金狮奖最佳影片、奥斯卡最佳男主等重要奖项,斩获10.6亿美元全球票房,投资回报率远超《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功重塑了小丑这一经典反派形象,成为了众多影迷心中难以逾越的高峰。

正因如此,《小丑 :双重疯狂》自立项之初就备受期待。粉丝们憧憬这部续作能够延续前作的辉煌,华纳影业也增加投入、大力宣传,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尽如人意。上映后,观众的评价褒贬不一,2亿美元的全球票房也远远未达预期。备受期待的《小丑 :双重疯狂》为何深陷创作迷局?是因为剧情走向过于拖沓,导致节奏失衡,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逐渐失去耐心?还是在角色塑造上出现了偏差,未能进一步挖掘小丑的魅力,反而使其形象变得模糊不清?亦或是在社会主题的表达上,失去了前作的犀利与深刻,沦为了空洞的口号?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究,试图找出观众落差的来源,从而为这部备受争议的续作找到一个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视角。

一、歌舞+庭审的激进尝试

单独来看,歌舞和庭审的形式在近年院线电影当中并不算陌生,然而《小丑 2》别出心裁地采用了歌舞加庭审的形式,为影片带来独特的观影体验。在歌舞方面,绚丽的舞台场景与角色的歌舞表演相互交织,借由音乐与舞蹈动作传递角色内心的情感波动与挣扎。例如亚瑟与莉逃出阿卡姆疯人院后在雨中起舞的场景,通过舞蹈和音乐,将他们之间既疯狂又充满希望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更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精神病患者身上仍有的人性。

而庭审情节则成为推动故事发展与深度挖掘角色的关键。法庭上的对峙、证人的陈词以及法律条文的纠葛,构建起一个充满戏剧性冲突的框架。这一形式让影片在叙事节奏上有了别样的韵律,歌舞的灵动与庭审的严肃形成鲜明对比,既丰富了影片的表现手法,又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犯罪之城哥谭市之社会环境以及亚瑟自身命运走向的探讨,使观众在感受视觉与听觉冲击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两部《小丑》作品中反复提及的社会议题。

“歌舞”加“庭审”这样独特的结合为电影叙事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打破了传统叙事的单一性和局限性,使影片更富创意和新鲜感。而在庭审结束,亚瑟摆脱“小丑”这一假面重拾自我,尽情歌舞之时,陌生病友突如其来的裁决又为整个幻想故事划上荒诞句点。《小丑2》中歌舞与庭审的结合,与哥谭市混乱、疯狂的社会背景相呼应,也与亚瑟这个角色的精神状态相契合,更好地诠释了影片关于人性、疯狂与爱情等主题的探讨。

然而,想要调和好歌舞和庭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颇有难度。频繁插入歌舞场景会打断剧情的正常推进,使故事的节奏变得生硬和不流畅,导致剧情连贯性不足,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容易产生出戏的感觉。很多评论指出:法庭审判本应是一个严肃、庄重的场景,但影片中的歌舞元素削弱了庭审的严肃性和紧张感,使大段审判小丑的戏剧冲突和张力得不到充分展现。

另外,歌舞表演需要演员具备较高的歌唱和舞蹈水平,尽管主演华金・菲尼克斯曾凭借《小丑》拿下奥斯卡影帝表演实力毋庸置疑;但在本片中的演唱不够有力,未能充分展现出小丑的魅力和癫狂特质。而影片中的另一位重要歌者LadyGaga歌喉动人,其饰演的女角色莉却戏份不多,令人唏嘘。

《小丑 2》以歌舞加庭审的独特形式在近年院线电影中独树一帜,其歌舞部分借绚丽场景与表演传递角色情感,庭审情节则推动故事发展并挖掘角色。二者结合为电影叙事开辟新径,与影片背景及角色精神状态呼应,深化主题探讨。然而,调和此两种形式颇具挑战,频繁歌舞插入影响剧情连贯与节奏,削弱庭审严肃性与张力,且主演的歌舞表演存在不足,未能尽显小丑魅力与癫狂,整体在创新形式融合上呈现出优劣并存的复杂状况。

二、 对叙事、符号与含义的大胆解构

与传统的超级英雄电影或犯罪电影不同,《小丑:双重妄想》并没有将重点放在激烈的打斗场面或复杂的犯罪情节上,而是以亚瑟与莉的感情线为核心,串联起了一系列看似松散的情节,如亚瑟在监狱中的生活、庭审过程等。基于这条不同寻常的叙事主线,《小丑:双重妄想》生发出对符号、爱情观念、偶像崇拜的全方位的大胆解构。

传统意义上的小丑是一个具有强烈符号性的反派,代表着混乱、疯狂与邪恶。前作中的小丑以生活处处碰壁后爆发出的极致疯狂令人印象深刻,影片中标志性的红西装甚至一度成为反叛的代名词。然而在《小丑 :双重妄想》中,通过亚瑟与莉的感情线,展现了男主角亚瑟的人性一面。如亚瑟在与莉相处中,会展现出温柔、渴望被爱等情感,打破了观众基于前作与刻板印象产生的对小丑的单一维度的认知,将其从一个纯粹的符号化形象解构为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情感矛盾的人。

在《哈莉奎因:疯狂的爱》《哈琳传》等众多DC原作漫画当中,“小丑女”哈莉·奎因希望能够用爱拯救小丑,最终陷入疯狂。然而在电影《小丑:双重妄想》当中,莉对亚瑟的爱是基于对他疯狂“小丑”一面的崇拜,而亚瑟却在这份感情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疯狂并非是全部,他还有着作为亚瑟的脆弱和对正常生活的向往,从而对小丑的 “疯狂” 特质进行了解构,使其不再是纯粹、无因的疯狂,而是与他的内心世界紧密相连的复杂情感表现。通过亚瑟与莉的爱情,我们进一步深入了小丑疯狂背后的原因和挣扎。

影片中,亚瑟与莉的爱情充满了虚幻的元素。莉对亚瑟的爱,更多的是一种对其疯狂形象和反社会行为的崇拜与迷恋,而亚瑟则在自己的幻想中构建了与莉的美好未来。然而随着审判的逐步深入,他们越了解彼此,便越发现二人之间的爱情并非建立在真实的了解和接纳之上。在影片的高潮部分,亚瑟在法庭上承认自己并非莉所期待的那个纯粹的 “小丑”,而莉也因无法接受这一事实而离开。这种虚幻与真实的冲突,解构了传统爱情观念中对浪漫和美好的单纯向往,展现了崇拜在现实面前的脆弱。

亚瑟在与莉的感情中,不断地面临着自我认知的挑战:他一方面渴望通过莉的爱来确认自己的存在价值,另一方面又在这份感情中逐渐迷失了自我。莉的认可成为了他逃避现实、强化小丑人格的一种方式;但最终他却发现,只有正视自己作为亚瑟的身份,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平静。这种爱情与自我认知的矛盾,打破了传统爱情故事中爱情至上的观念,强调了个体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解构了爱情能够救赎一切的浪漫幻想。

莉在影片中可以被视为小丑的粉丝代表,她对小丑的崇拜和追随,反映了现实中部分《小丑》影迷对小丑的盲目追捧。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看到了这种偶像崇拜的虚幻性和脆弱性。当小丑的真实面目逐渐展现,小丑女发现自己所爱的不过是一个幻想中的形象,最终选择离开。这一过程解构了偶像在粉丝心中的完美形象,让观众看到了崇拜背后可能隐藏的虚假和脆弱,以及人们对偶像的过度美化和不切实际的期待。

三、过分解构形成的创作迷局

自《钢铁侠》开启超级英雄电影纪元之后,这种绚丽的类型片曾辉煌一时。往昔院线常常上演着正邪交战的戏码,近几年却囿于瓶颈,难出佳作。2019年基于反派视角拍摄的《小丑》解构了传统超级英雄戏码,口碑票房双赢;2024年对小丑进一步进行解构的《小丑:双重妄想》却褒贬不一,回本无望。影片中莉察觉亚瑟普通平凡一面后愤然离去的莉竟与期待小丑征服哥谭的电影观众构成银幕内外的回响。诚然,这印证了这部续作期望的解构大获成功,然而彻底解构之后是否建构了新的秩序?《小丑:双重妄想》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前一部当中引领哥谭走向枪炮与火光中的偶像被狱警强暴,最终凄凉死于另一位精神病人的刀光之下。《小丑》缔造的辉煌一夕覆灭,且再无续作可能。

作为超级英雄片爱好者、DC原作漫画粉丝、《小丑》路人粉及Lady Gaga激推的我本人,看完电影后的直观感受是巨大的震撼。在分析过如此奢侈的解构之后,我愈发好奇在传统的超级英雄叙事退场、非传统的超级英雄叙事尚未建立之时,曾培养的一代粉丝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