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哭了整场,实在哽咽难言。

家庭语言暴力与故意伤害、同工不同酬(甚至不同工)、男性家属的性骚扰、男性父辈所结成的恶之果(满口脏话的小男孩)、被随意打断的发言、“工作不准化妆”的警告、被当做仆人与物件的命运……这部影片中随处可见的女性困境与性别歧视,令人震颤不已。这些清晰可辨的、不可否认的隐性暴力,仍如旧社会的鬼魂一般,或发生于曾经,或存在于当下。

即使是头戴礼帽、举止娴雅的贵妇人,即使是有能力谈论政治的高阶层女性,仍逃不过在饭桌上被男性无端指摘的结局;即使是接受高等教育的贵族小姐,仍躲不开包办婚姻的危楼。当两位父亲在饭桌两头,忿忿然拍案而起时,我仿佛看见两种父权制的碰撞;而随之而来的笑脸,又将火星隐没在升腾的香烟烟雾中。

然而,资本家与劳动者的矛盾背后,掩藏的是各阶级女性共同的哀鸣。可见,用财力和资本堆砌出的所谓“女性地位”终不可靠,依靠男性取得的所谓“权力”终会崩塌。

既然在心理学上有“代际创伤”之说,男性暴力也会代际传递(例如此片中的老|登中登小登无一例外全是贱种),那么,我想提出一个新概念——母系的“代际疗愈”。

...

女性主义运动需要“代际疗愈”,指的是:母亲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困境,愿意将自己全然剖开展示给女儿,愿意给予物质鼓励(哪怕再微小)与精神支持,帮助女性走出传统大家长制的牢笼;接受新式教育的女儿,从鄙薄母亲“脱不下的围裙”,到接纳母亲、拥抱母亲,再到——用新时代女性的鲜活生命力去唤醒旧灵魂的新生,无论是“出走”还是“选票”,只要有所进步,便足矣。

《出走的决心》中,女儿困于家庭,旁观母亲“出走”。《还有明天》中,迪莉娅烧毁咖啡馆,拂去玛塞拉的泪水;玛塞拉牵起迪莉娅的手,将选票与笑颜传递。这便是我所谓的微小的“进步”。若每一代女性之间都有如此之进步,都能高举火把照亮灵魂,照亮前路,那么意识、权力与地位便能沿着女性祖辈的道路传递,并螺旋上升。让我们擦去口红,封好选票,去迎接那个——新的“明天”。

“男人梦想女人,但女人们早早便从〈男人〉这个现实中觉醒过来了,她们逃往的去处,不是男人,而是女人,她们自身。”

------
写这篇文的动因,仍是“感同身受”。随着国内女性主义的发展,就连视频号这种中老年聚集地,也有了更多女性的声音。越来越多的母亲意识到自己的惨状与丈夫的隐性暴力紧密相连,开始与其她女性交流。

我母亲也是如此。她鼓励我经济独立,愿意给予我金钱的保障;她鼓励我不要重蹈覆辙,找男人宁缺毋滥,不要被男人毁了一生。(当然她似乎还是无法接受我不结婚不生子的观念????)想必她也或多或少接受了互联网女性主义的熏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