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档原创综艺,可以“原创”到什么地步?
节目形式是“首档实景雅集综艺”,坚持“每集只讲一首诗歌”(胆子真大),请的都是国内顶尖学府的文化教授。唱的歌是音乐总监和主题曲作者方颂评自己写的,舞蹈是舞蹈嘉宾原创编的,乐器是方锦龙大师亲自演奏的,画是夏茜姑娘现场画的,茶是盛盼姑娘家里带的,书法是请吕瑞老师(片尾名单)一集集写的,美食是牛导和嘉宾现场做的……除了房子不能自己搭(对不起,第一季连房子都是他们自己搭的……),剩下的全是节目组自己上手搞的。
第一次看我也觉得,有必要吗?
看到现在我却觉得,文化就该如此传承。
因为“每集只讲一首诗词”,所以文化嘉宾才能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通通透透地讲完一首诗词。比如最新的《迢迢牵牛星》,从牛郎织女的记载开始,到汉代故事的传承和演变,一直到最后傅菁开玩笑,这不就是我们现代恋爱的状态,把一个神话故事的流传和演变,条分缕析地拆解得通透明白。
因为诗、歌、乐、舞都是原创,所以才能完美地和讲解相扣,在听完牛郎织女的相隔之后,歌曲同样可以如泣如诉。哭腔唱法和汉琵琶的颤音,孙科和傅菁双人舞蹈的离别和无奈,都精准地切合了聊天和诗歌的主题。
还有每集现场做的美食,聊七夕就一起做巧果,谈刘禹锡就真的吃汤饼(大概是唐代的宽面),虽然没有大厨的惊艳技法,但是嘉宾们的融洽互动,却反而有一种生活化的气息,让我第一次觉得,原来诗歌也可以这样平易近人。

以及每集都会出场,但是从不抢戏的画师夏茜和茶人盛盼。画师会根据当天听到的内容,重新排布重点,描绘出来。现场听完嘉宾们聊诗,然后再看一下画,听到的内容一下就能了然于心,简直是压轴一般的存在。茶人也会根据每首诗词,选一款对应的老茶(不知道会不会出节目同款),聊诗品茗,也是雅致。
还有最最不起眼的,却也无时无刻不在的,邻家所有出现的诗词,都是书法老师吕瑞自己写的手写体。郑板桥有郑板桥的风骨,七夕有古诗十九首的古意,潜移默化地,就会让人察觉到,细微之处,不同寻常的别致用心
还有无数无数,关于文化的细致解读,牛郎织女与《天仙配》、郑板桥与竹编、三绝碑与虞山印派、红豆生南国与唐果子……每首诗歌深挖下去,都有很多关于文化的深切体验和解读,也或许只有“雅集”这样的形式,才能承载一首诗歌之中,传承久远的、如此丰富的内涵。
想通了这一点,突然觉得,那些瞧来像是无用功的“笨功夫”,也许恰恰是通往心愿最短的捷径。因为选择一起“原创”所有,反而更能让一切有机结合,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独属于邻家与诗词的特别氛围。
这实在是对于诗词,最美好的解读。
《迢迢牵牛星》这集歌舞真的好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