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丰碑之作,无论是拍摄技法的先进性以及讨论议题的前瞻性与普适性,无不造就其作为经典超越时间的魅力以及难以逾越的地位。
导演对场面调度的运用极其出色,几幕群像剧通过摄影机的摇动让情绪犹如眼神般在人物之间拉丝、流淌,十分惊艳。同时非常自然地融入了一定的戏剧手法,让角色通过肢体语言、步伐、神态、眼神等等无时无刻地传递着情绪的变化,将中式文化中特有的内敛与韵味完美地呈现了出来。
影片中的地点是一个与世隔阂的小城,通过固定的四位人物之间在这里发生的事情传递着对传统与新潮的思考,拥有深刻的思考与讨论空间。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破败城墙,仿佛就是一种禁锢的隐喻,明明已经破败、完全可以透过它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但却依然困住了在里面的所有人。礼言所代表的是一种守旧迂腐的形象,他沉浸在昨日的辉煌之中,不愿面对落魄的现实,明知妻子所需所求,但总是以疾病作为逃避的借口不愿做出改变;她的妹妹戴秀和他恰恰相反,完全没有拘泥于过去,而是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接受生活中的改变,永远向往着前方;志忱非常开朗,作为外来者的他没有被“城墙”禁锢,在多地的旅居经历让他跳出了当地的局限,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就是他的到来打破了在家死气沉沉的现状,为其带来了改变。电影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计,就是志忱永远穿着西装,而戴家里其他的几位永远穿着中式的服饰,这种对比很好地暗示着这种差异。而影片中个人认为最有意思的形象就是玉纹,她遵从着自己的内心,喜欢着志忱,向往着两人同频的爱情;同时她也遵循着传统,维持着名存实亡的封建婚姻且履行着照顾病夫的责任,即使多次按捺不住,但最终依然没有选择进一步越界,依旧留在了丈夫礼言的身边。正是这种矛盾性与复杂性,造就了人物丰满的弧光。仔细想想,这又何尝仅仅只会出现在封建婚姻中呢?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相爱的两人可能渐渐的不再相爱了,这时候如果又遇到了其他的新欢,那究竟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毅然决然地抛弃曾经的所爱之人还是坚守着婚姻所所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呢?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决定,而不管是哪一种决定,其背后必然是无尽的痛苦。就像电影中一样,影片提出了问题,但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案,细腻的笔触无时无刻不再书写着人物的这种苦痛与挣扎,给人深深的无可奈何之感。
并且影片在性别议题上也有着领先时代的理念。全片完全以玉纹的视角进行陈述,抛弃了时代对女性的定义与约束,尊重突出着她的感受和她的思考,以此来构建事件的叙述中心,同时也没有以她抛弃封建婚姻这个确定性的事件作为结尾,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强调着她在事件中的个体性与独立性。即使围墙高筑,依然不会阻挡她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与思考,同时也没有让她被体制同化。在影片结尾的镜头中,送别志忱时,在城墙上的她不再仅仅被城墙所包裹,而是让外面更广阔的天地占据着画面的主体。同时她的丈夫礼言也第一次来到了她的身边,看着这广阔的天地。个人更倾向于这是一个蕴含希望的画面,暗示着她的丈夫不再逃避逃避现实,还是想要做出改变去跟上玉纹的步伐。在这一幕中看似玉纹的现状还是在这传统的婚姻中没有改变,但是她们未来的生活会发生变化。玉纹作为一个女性,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使丈夫做出了改变,强调的是一个女性个体在整个事件中的主导性。
不得不再次感叹本片的伟大,真的很难想象这是1948年的影片,即使跨越了数十年之久,它所呈现的丰厚与复杂依然可以感染每一位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