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天国王朝》已有月余,对这部片子还是欲罢不能。我不如专业的友邻见多识广,但总觉得这片子很独特。它是唯美的,如图画一般,但又是三种图:画面,类似《玛戈皇后》的精致,但绝不仅如此;如古典画作一般,极为丰富,甚至以导演版的时长而论都是浓缩的;如长幅画卷一般,徐徐打开,这也是现在性急的片子所不做的:很多电影太急于把事情交代清楚,好像不这样就无法带动观众,但《天》经常只用伏笔,这其实是更好的带入,因为让观者发挥了自己的认识能力。

我只想说一下这其中第二点,即古典画作感:有的镜头不长,但信息极为密集,仅以间奏之后《萨拉丁行营》一段说明一下吧。这时,阿拉伯世界的领袖萨拉丁刚与耶路撒冷王议和,但萨拉丁联盟中有一族不满于谈和,赶来营中劝战。这一段便是萨拉丁的对应。以下是英文剧本的台词,电影中稍有变动。这一段只有不到两页,在电影里也仅有两分钟左右,但导演在其中加了大量的戏份。

...
影片截图

先说这段戏的设置,已是十分到位。Mullah(萨拉丁联盟中的主战派)一旅轻骑赶来,在萨拉丁退兵途中赶来劝战,而不等军队回城,可见Mullah心急,仍然奢望大军半途返回,或急于追问原因。来到萨拉丁帐中,Mullah留侍卫在外,只身入内,萨拉丁身旁的Imad站了起来,但Mullah并未对萨拉丁的这个近卫将军致意,可见其地位。但Imad知道来者不善,一直向他抱着胳膊。更值得一提的是,Mullah刚走入帐中时,画外音配了一个门的音效。我见有人提到,这种门的响声就像游戏《帝国时代》里城门起落的声音,可见大营的防备,以及配音的功力。另,其他镜头中可见,萨拉丁的侍卫也都是中老男性扮演,正是多年的亲卫,又是选配角的用心。

暂不纠缠这些细节。以下是这段戏的台词,划去的地方与导演版实际呈现的镜头无关:

...

...

这段台词里可见,Mullah的角色设置其实很简单:一个宗教狂热者,把自己夺回圣城的夙愿都托以神的名义。甚至,萨拉丁提到阿拉伯世界之前的劣势,Mullah也只归咎给“原罪”(sinful)。而值得思量的还是电影对萨拉丁这个人物的设计。他能成为领袖,显然不是只靠战功。这简单的几句,充分反映出,他懂得如何跟那些宗教狂热者谈话。他会转化自己的话语,提到自己的战功,他转瞬之间就改变说法,说成是“神送我来”。即使面对Mullah对自己领袖地位的威胁,他也知道说什么话稳住对方,强调自己忠于信仰。但说到底,这一段结尾也说明,萨拉丁不是那种为信仰而战的人。之后的战斗,更是他作为伊斯兰世界领袖,因势所趋的选择。

其实,这一点就是整部电影的精髓,电影不是只顾渲染人物的光环,而是把这些人的意志、尤其是历史领袖的意志,放到他所处的形势里面,让历史形势大于个体意志,或者说,让个体的意志不超过时势的限制,去做他有限的发挥。这正是宏观的史诗手笔。而且这部片子从不简化表现手法,而是用细节描绘人物。这些地方没有写在剧本中,还是要看画面才知道。例如,萨拉丁本来一直坐着,因为他对Mullah足够熟悉,知道他的那些话术,也知道如何应对,甚至后者发出威胁(“你做不长国王”),萨拉丁也不为所动,但近卫Imad却觉得此人冒犯,迎向Mullah,萨拉丁这才站起来稳住场面,因为只因几句话就与一族势力闹翻,当然是下策。

总之,这部片子对一个领袖斡旋能力的表达,很见功力。而且影片不满足于一个片段的精美。这段台词里萨拉丁提到军队在淡水资源上的劣势,而观众可能记得,间奏之前的谈和画面里,耶路撒冷十字军抗着金光闪闪的十字架,从雾气蒸腾的湖面走过来,这一幕不仅是为了唯美,也关照了实际情节,即十字军在这场对峙中控制了水源,他们的马是饮过的,不像萨拉丁的军队长征到此。

这部片子对传奇有着十足的敬意。如果说到电影之外,戏中的这种政治,好像也是千年不变的。这里面的领袖,从来不是那么简单。总是有人急于献出自己的意志,因此也总是会有领袖收服这些意志。善用帝王之术,坐稳位子,也许是一种本事。但利用此术,去改变什么,或者像这剧本所写的萨拉丁一样,珍视和平的机会,达成彼此的尊重,那恐怕是一千年也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