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杭州首映场
回看当时已经是四月份清明看的电影,赶到电影院时被雨水打湿了。本来是想当天看完就决定发出来的,最后拖拖拉拉了近四个月(ToT)。一部关于家庭的电影,细腻温和。十分推荐大家去看!第一次写影评,望包涵。
影片中不断提及的点“关于故乡和生死”
当看到故乡时其实第一反应想到在看贾想时想到贾导曾说过“只有离开故乡,才能回到故乡”,当在看到家乡里人们的代际关系在渐渐发生变化时,选择用影像将它记录下来,这或许就是电影的意义。
1.故乡
“不要怕船小,不要怕浪头高”
家是在传统的观念里一个固定式的乡土,不论去哪都会带着故乡的痕迹,即使像孙子阿涛一样再厌倦“原生家庭”,但也总是无法逃脱原有的家庭印记。划着船来到家,划着船从家中离去。外婆则说“我养你们在这里,跟阿爸结婚在这里,送他走也是在这里”她就像典型传统的长辈们一样,总认为人在哪出生就应该在哪里离开。但大姐则不管是在家庭里还是在工作中都是很强势的存在,可以说是一个大众意义上的成功者。而相反阿清或许是大多数同辈里的失败的人。但外婆担心的反而不是他而是念真。
这给我感觉是处理很好的点,或许在长辈眼里:不管你在工作事业上怎么样的,回到家中 永远还是那个什么都不会的孩子们。家庭里的关系或许在长辈的眼中成功与否并不重要,看着子孙满堂幸福的生活才是她们的心愿吧。
上面四个人物对于把故乡的不同理解 和看待的角度,构成了整部影片的结构。
2.生死
“离开故乡,回到故乡”
知道外婆的病情真的很难治疗的时候,阿真对待外婆是想尝试的,想努力让她即使在最后一刻也不放弃,但为之的代价是大量的钱财和外婆的痛苦。阿清则与之相反认为既然与之痛苦,不如让外婆快乐得度过最后的时光。两人对于生死截然不同的态度,但本质都是爱。而外婆是坦然面对的。
显然外婆对于生死的感悟,显然是比小辈们看得更透彻的。
影片在清明看真的很符合整个基调,有种别样的感悟。死亡是都会经历的事情,但电影里把生死讲述得克制且自然。
3.亲情
家庭影片里多少总能看到自己影子。
外婆在知道自己患癌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难过,而是顺其自然。印象中最深的一幕是重病从床上摔下来时,看见钱掉了一地,第一反应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不断念叨说这些钱是留着给阿清结婚用的。
而阿真这个角色好似可有可无,在外婆临走之际依然不在,似乎成了“叛逆”的代名词。或许在多数家庭中都有这样的人物存在罢,当下的我们亦或许是大家口中的阿真。
当得知外婆重病时,姐姐则是不断得去寻找出路,想去试一试。而弟弟与之相反希望外婆快乐度过最后的时光。两种截然不同对待生死的态度,但本质都是爱。
4.消逝的船
在片尾外婆去世时,船沉了下去。镜头也随之下降,河底大片的船也慢慢浮现。世世代代的人在这个小村庄出生,离去。也应证了开头乘船而来,乘船而去。
5.关于自己:
片子里的爵士交响很喜欢,虽然小成本但视听做的真的很棒。
虽然是本土的片子,其实之前对江浙类的片子并不是特别感兴趣,更多喜欢东北题材的片子。但看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哭了两次……确实是发自内心的那种来自童年家庭中发自肺腑般的记忆,三代人的代际关系。
当我把电影预告转给我母亲时,她的第一反应也是想到自己的以后是要怎么养老,自己的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如果带家里人去看的话或许会很喜欢这部片子,地域的情感,生死的问题,家庭的共鸣或许更能打动她们。
在结尾映后当台下有人问及青年影人如何创作出影片时,制片人和导演说“写是最低成本,且是最具有创作力的方式”只有在不断的剧作练习和反复的推磨中才能获得好的剧本。时隔四个月 依然让我印象很深刻。
最后还是有些难过,买票时有些晚了,在猫眼美团上看见有最后一个名额才抢到的。急匆匆地走进影院,映后的礼物没有拿到TvT。但能看到如此的电影 还是感到很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