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号影评沉寂多月,今触片感怀,决定为今年为止看到的最喜欢的华语片写一点东西。这部影片极具地域感情色彩,一种或许是只有极具感伤情怀的小镇文艺青年才能共鸣的感情。《之后的一周》是陈小姐在学校的 first 主动放映中观看的,虽说学生作品的青涩严重阻碍了影片的高度,但正是这种青涩所带出的塑料感,成为了以五条人为首的“城中村”美学的一种,“城中村”是一个现时空间,这个现时空间包含着普罗大众的乡愁与回忆,也即另一个过时空间:与北上广深“对立”的每一个县城。“立足世界,放眼海风”是五条人这种美学的基调,离开随即获得更好的回眸。《之后的一周》也正是导演的这一种回眸。导演陆晓浩曾坦言,这故事其实就是他姐、他身边人的故事……

...

极端独特的民族式空间

广东非珠三角地区存在着一种典型的中国县城现象:年轻人蜂拥至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寻找机会。这种现象在贾樟柯早期电影中早有显露,电影评论家们称之为人的流动、迁移。这种人的城市化趋势,造就了独特的中国“新”乡愁情怀,以情怀为源动力,中国各地域的艺术家们纷纷走上了那条“新浪潮”之路。因文化的差异,这些影片各有其特点,《之后的一周》正是这股浪潮下的新地域产物。回溯近期的潮汕电影《四海》《带你去见我妈》都略多带有资本的气息。虽说本地人或许能在某些点上被触动,但缺乏了一以贯之的深情。这就使得它们永远只停留在描述事件本身之中……《之后的一周》用了一种极其侯麦式的色彩:红、蓝T桖,泛黄温暖的色调,严重劣质的焦外色散,使得影片时刻沉浸在夏日的时间氛围当中,像极了受北回归线上阳光炙烤的胶片,带我回到那个时空之中。除了色彩之外,影片在公路片式的文本流动中,亦使该空间得到延展。影片通过摩托车串联起三个大同而并不相通的小镇,这种流动营造了观赏奇观的条件,也让情感的移地成为可能,如《路边野餐》如《南国再见,再见》。

...
摩托与青春女装摩托早已成为中国文艺片的典型符号,它从来都不只是一个空间转换的工具。插一句,虽说符号学式文艺批评方法被许多文艺b嗤之以鼻,但他们的无能也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了……他们顶多说说符号堆砌、表意不清等等保皇派式跟风的陈词滥调!他们永远无法领会符号的真谛,符号的真谛是私人的,任何无法转换为私人的,都只会是他们的过度解读与猜测。追寻个人的记忆,我发现我也有一辆“摩托”。也是高考结束的那个暑期,在离开老家的前一天,我感时伤怀地骑上家里的那辆女装摩托,漫游在小镇的点与点之间。开车时我的所思所想构成了这个符号的意义,一种不舍与憧憬的矛盾,如影片中的女主们。结尾,摩托燃起了它熊熊地烈火,若不是旁边有朋友,我真的会狠狠地埋头痛哭,因为我知道,那是独属于某些个体的青春躁动与荒惘。
...
男性敏锐本片最让人好奇、惊异的结构便是对男性视点的弱化,而着重从由男性导演建构的女性视点出发,展现她们的困境。起初,我会深刻地怀疑这位男导演的不良目的,但影片中出现的那最尬一刻打消了我的看法。导演出场,说出了自己的妥协,元电影的结构展现了它新的魅力:那一刻创作者不再俯视被拍摄者,不再悲悯那些“没有前途”的青年男女,他成为了她们,也成了对所有对此有恻隐滥情悲悯的人的最大反讽。在那样一个地域文化家族背景下,导演地的感性让他增添了这份对女性感情的敏锐。这是一个不恰的逻辑,这种土壤或许更多地培育出如影片中出现的两个男人,但这种土壤也可以培育出另一种“女性”。他共情周遭的女性亲人好友,他对男性身份的惭疚,他对这种被不公偏爱的痛恶……陈小姐称之为“叛逆的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