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首映之后一水儿的五星好评实在是让人感到不适,中国的电影观众就这么好忽悠么?我想也不是,光我这场就有三波观众陆续退场,而我本人则在电影开始一小时之后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如坐针毡,若不是因为坐在影院正中央贸然离场会给其他观众带来不便,我估计也无法坚持到影片最后。这是一部我期待了很久的电影,题材和最初冯导的制作班底是我关注这部电影的原因。虽然后来临阵换将但我认为就算水平下降也应该有个底线(以金刚川为对比),看过之后的总结就是这是一部无法令业内人士,影迷和军迷三大群体满意和的电影,冯小刚依旧是中国最好的战争片导演,而回想《集结号》已经是十三年前的事情了,实在是令人惋惜。至于为什么这么说,您细看我说的是否在理。

一. 类型模糊:

大陆电影导演对类型片似乎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这也是中国电影的通病。当然,这与相关规章制度也有很大关系,由于不便深入探讨这里就暂且不提,单论创作角度。长津湖的定位是一部商业战争类型片,而何为战争类型片,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考量。1.以某场战争作为大背景,叙述其中的某场战役或战争中的某一时间段。2. 有着明确的电影主旨,以及清晰的故事脉络,逻辑和较高的完成度。3.具有好的战场写实性,遵循历史且不能出现大量作战以及装备方面的原则性错误。以好莱坞典型的两部A类战争类型制作《拯救大兵瑞恩》和《血战钢锯岭》为例,这两部电影之所以是影史经典就是因为导演在基本没有犯大的原则性错误的基础上对反战,个人与集体利益,信仰到底能在战争中带给人什么这三大主旨上有着明确的结论,且战场部分有着超强的写实度。《拯救大兵瑞恩》前二十分钟的类似于记录片的影像风格至今都是各大战争电影临摹的对象,钢锯岭则把墨尔本郊外的片场炸成了废墟全程进行实拍(斯皮尔伯格,亚努什卡明斯基,梅尔吉布森其实都是实拍狂人)。而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其他任何干扰因素(如莫名其妙的感情线,毫无意义的影像炫技)去阻碍创作者传达他的价值观。以上都是一部好的战争类型片应具备的素质。反观《长津湖》,首先就没有交代清楚战争的背景及原因,这对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是很不友好的,尤其是美军在仁川登陆后为何要跨过鸭绿江的动机拍摄的及其暧昧(懂的都懂),给人的感觉就是美国人来了,美国人在仁川登陆了,美国人逼近鸭绿江了。然而,是个人都知道是北朝鲜率先发动了战争,后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迅速切断了岛内朝鲜人民军的联系,蚕食了大量人民军主力导致金日成再次向共产国际求援。电影中则变成了美帝与我国的单挑,其余国家均不存在,这是相当不客观的,起码交代清楚参战方吧。出兵的过程也极其潦草,所有需要观众了解的背景关键情节点均一笔带过,三个小时时长哪里是重点都搞不清楚。开篇观众就是一头雾水。其次,主旨不明。从立项到拍摄结束周期为五年,投资十多亿,然而完全看不到剧本是经过精心打磨后呈现的。三位导演的思路似乎并不统一,什么都想拍但什么都没有表现清晰,是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来折射反战精神还是和平来之不易还是志愿军英勇奋战的历程?整部电影就像在播幻灯片,故事及感情极其不连贯(有剪辑原因下面说)。这就导致了正面人物的逻辑立不住,感情的宣泄仅剩下了喊口号,到了电影最重要的情节点时,以上问题以及影片最后超低的完成度导致我完全无法与之共情,最终只是靠字幕解释弥补。我是来看电影的不是来看书的。再其次,超低的战场还原度(原则问题留在后面说),赶工痕迹明显。这十多亿到底用在哪里了?影片开头的文戏就是明显且拙劣的特效镜头,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文戏都不实拍难道是在拍复仇者联盟?普通观众来看战争片看的就是场面,影片最开始部分拍摄美军轰炸机的镜头所有爆炸均为一眼假特效,那观众看什么来了?飞机用特效做难道用点真实的炸点都做不到?五年的时间都在准备点什么?再说陆战,不是说有个断胳膊断腿就叫体现战争的残酷了,这些特效镜头都应该为战场写实服务,而不是突然跳出来吓唬人。我看到的是易烊千玺一直在杂技扔手榴弹,两个主演端着钢板抵御美军重机枪同时还在快速移动,各种武术动作躲坦克和爆炸,炮弹对撞折射,主炮弹药从朱亚文的脸边划过脸部竟然只有轻伤,每分钟600发射速的重机枪扫射没有掩体的志愿军一枪也打不中(太多了说不过来,说好的美军不动用核武器我们就不出动燕双鹰呢)。这压根就不是战争片,这是一部活脱脱的武侠动作神剧,或者说是一个三个小时的流水账,连报告文学都算不上。

二. 无序的剪辑搭配无理由的音乐,只为炫技而存在的镜头(特效),脸谱化的人物,符号堆砌,过程不完整。

我认为剪辑是除剧本外导致这部电影崩塌的另一大原因,观影过程全程黑人问号脸,一直在和身边的朋友频频对视,看到他眼中的迷惑我不禁要问,剪辑师他到底在剪什么?情绪之不连贯导致整个电影完全无法形成闭环。例如,在入朝之前,我能理解导演希望用一些搞笑的片段来体现整个七连的和睦气氛,但它既然是一段情绪那就麻烦不要打断它,我刚想笑你就剪辑到火车外,刚想笑你就来个莫名其妙的群演反应镜头或者空镜,剪辑师是手抖?想把观众逼成精分没必要这样。再者,马上就要开始战斗的时候,情绪刚刚开始在观众中蔓延,你突然来了一段无厘头的搞笑场面外加非常不适时的音乐是想表达什么?的确,不同人物出场时配合不同的音乐是提高群戏辨识度的一个基本方法但是你突然出现的拐弯音是来搞笑的么?这是要打仗了,不是村里大头赚钱衣锦还乡。我怀疑剪辑师和配乐是否知道他们在做一部战争戏。反倒是战争场面部分体现战场与战局的的复杂性的多线叙事基本为零,以上问题在大荧幕上被充分放大,赤裸裸的暴露在观众面前,剪辑师基本功之差令人咋舌。

此外,作为国内一线导演的代表,几位都应该知道任何技巧都是为故事服务且以故事为先的。以轰炸碎石滩那一段为例,那个飘来飘去还带着诡异缩放的长镜头是在干什么?人均罗杰迪金斯?觉得长镜头好就要滥用?美军战斗机都在头顶上了你不拍主要人物的反应跑去搞什么沉浸式长镜头,相机大部分时间都在人与人之间移动看到人脸的时间每次不超五秒,这让我找到了玩儿GTAV切换人物时的感觉。IMAX摄影机在快速移动过程中本就会让画面变得有些模糊,整个长镜头基本上就是在一片混沌中度过。这种无意义的炫技不仅不沉浸还打乱了原有的叙事节奏和调度(可以说毫无调度),更不要提后面还出现了不知道为什么明明一个横摇就可以完成的镜头莫名其妙的绕了一个大弯这种情况,属实可笑。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我没想到在2021年还能看到如此脸谱化,非善即恶的人物描写。既然有大量描写美军的桥段那么导演就应该知道美国人也是人,虽然在战争中是我们的对立面但丑化敌人并不能让自己变得高大。客观来说影片中的美军士兵还算正常(忽略尴尬的台词及行为),但几位高级将领彻底沦为了体现美军战斗意志不坚强,高层傲慢自大且不团结的工具人。我认为痛恨敌人则更应该正视敌人,如果战争电影中反派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激起廉价的民族主义那么就背离了拍摄的初衷。

战争电影本就是符号堆砌的重灾区,但《长津湖》似乎有点过于刻意了。杨根思和冰雕连就是为了体现志愿军英勇无畏和美国人最后那一拜,这就让这些本就带有悲壮意味的人物无法为剧作服务。我不是说不能利用符号,但在剧作中符号本身就该带有引导整个剧情走向且为观众带来心理暗示的深远意义。很显然,《长津湖》中并没有这种符号,强行堆砌的悲壮恐怕只有水军可以拍手叫好。

我认为这部电影叫《长津湖》并不准确,可能叫奇袭北极熊团更合适。因为三个小时中并没有描写长津湖主战场的战况,反而着重描写了进入长津湖战区前与美军的遭遇战和如何击退北极熊团这两部分。纵观整个长津湖战役,电影只是描绘了其中非常细微的部分,而包括柳潭里,清川江以及联合国军如何突围至兴南港等影响整个战局的重要主战场均没有展现。我听说还有会有下一部《水门桥》进行补充,但不知道还有多少观众愿意为之买单。

三.原则性问题

《长津湖》是我近些年看到的少有的出现了大量战争原则性错误的电影,由于细节太多这里只挑明显的,辣眼睛的部分进行赘述。

1. 美军密苏里号战列舰本应于1950年九月中旬前往韩国并在仁川登陆中领导舰队对仁川港进行牵制轰炸作业,这直接导致了仁川朝鲜守军的崩溃。但我和我的军迷朋友在片中瞪大双眼也没有找到密苏里号的下落。联军总指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和幕僚们站在一艘不知道是什么名字的船上一脸不屑。

2. 在朝鲜战争中美军引以为傲的空地协调作战给志愿军带来了巨大伤亡。根据美海军陆战队战史记载,美空军对志愿军造成的杀伤是陆军的1.5倍。除去因为天气减去的非战斗性减员,大多数志愿军战士都是倒在了行军和冲锋的路上,也就是被美军的空中优势所打击的,出现了无数次还没冲到美军前沿阵地就被空军集中火力击退的情况。在物资最匮乏的时候,双方阵地不足百米,而志愿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美国空军为地面阵地空投物资却无法阻止,因为我们基本没有对空火力。但是在电影中,美国空军没有协助海军陆战队打出哪怕一次有效反击,美军空地协调作战彻底消失了。志愿军面对美军不仅有人数优势竟然还有火力优势。不知道各位看官对美军朝鲜战争时期一个加强团的火力配备是否有所了解,但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一定不是片中展示的那样。我不知道这种设定如何为类型片的剧作服务,如何有利于观众了解真实的历史,明白先辈们通过巨大伤亡所换来的战果有多么的不易。我认为拍成这样连最起码的宣传效果都达不到,着实可悲。

3. 疑似美军谢尔曼主战坦克(并不能完全确定型号,也没准是M4A3或M46,因为电影实在是太无聊没有认真观察武器型号)前装甲被木柄手榴弹炸毁。这就令人非常疑惑了,不管是什么主战坦克,被反步兵手榴弹炸毁前装甲都不太符合常理。美军在二战中吃了谢尔曼坦克前装甲过于薄弱的亏,在1945年后大规模对在役坦克装甲进行了翻新加固,并更换主炮。志愿军使用的木柄手榴弹作为反步兵武器威力也不如美军的MK2破片手雷。根据战场资料记载,整个朝鲜战争中一共出现了119场坦克间的战斗,而这些战斗中美军仅有34辆坦克被击毁,15辆为击毁后不可修复。坦克被击毁后驾驶员的阵亡率仅为18%。因此足见美军坦克装甲的效益,而前装甲则是整部坦克最为坚固的装甲。综上,被四五枚反步兵手榴弹击穿的概率有多大大家可以自行评判。

4. 美军作战序列混乱,阵地摆放离谱,战斗过程严重缩水。美军运兵车及辎重卡车竟然在没有坦克掩护的情况下独自前进,所有坦克均在轻装部队的身后行进。如果以上情况在作战指挥混乱的情况下还有可能出现,那么北极熊团选择在峡谷凹地中扎营则是彻底对历史进行了一次无脑的艺术创作。真实历史中,北极熊团驻地为新兴里的一个地势较为平坦的村落,并在劣势兵力情况下阻挡志愿军两到三个师长达4天,虽被击溃,但成功掩护了陆战一师撤退。电影中则是仅用一晚就击溃了该团。

5. 一挺轻机枪对射一个美军重机枪班并成功将其压制,三位主角徒手解决五六个人高马大的美军,巴祖卡打飞机这种桥段我认为在这部电影中都可以被忽略了。但我最不能忍受的也是我前面提到的就是影片中违反基本物理规则的情节。两个人举着铁皮面对美军重机枪每分钟600余发子弹带来的巨大动能还能行走自如,且双方距离不超过40米。朱亚文在片中还有一次“精彩”的歪头躲炮弹桥段,这种接触距离常人早就被炮弹削掉了半扇面门了,但他竟然转过了只受了轻伤的头,一脸坚毅。

片中还有很多类似细节我就不一一展开了,各位如有兴趣可以进行回看。

最后,这部电影难道就没有优点么?那也不是,可以看出几位主演表演地十分卖力,但由于以上演员无法把控的原因,再好的表演技巧也只能是乱拳打棉花,发不出力。《长津湖》可以说是中国商业类型片粗制滥造的典型了,希望片方可以明白拍电影做好内容才是首位,而不是把精力都花在靠宣发忽悠观众买单,买水军控评上,就算是为了宣传起码也应该有一个好的态度,不然观众为什么要为一部样板戏买单呢?看完电影已经接近午夜,北京的秋风吹在被焦虑汗水打湿的衬衣上格外清冷,和友人在街边踱步,回想一年前在伦敦看完《八佰》我还和外国的导演朋友调侃说都知道战争类型很难拍,但我们中国也起码在《集结号》之后又能拍出个还算像样的东西了,现在看来或许是我过于乐观了。巨大的失望源于对电影抱有极大期望,还能说什么呢?祝中国电影越来越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