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在朋友家看《繁花》,一开场胡歌车祸,因为一只414股票。
朋友讲自己买了大盘股,竟然跌去40%,“这合理吗?这不合理。”
回家之后看后面“宝瀛大战”,小江西跟着买601,结果大户胡歌强总之类的赚的盆满钵满,散户如小江西之类只能套牢。后面辛芷蕾被请进局子喝茶,我还以为在拍“本能”——一口咬定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艳光四射高跟鞋皮裘裹好。一看就知道这只女人不简单,但是从口里也挖不出东西来。
真是市场没有监管可以为所欲为。散户买股票真的要慎重。最好是不要买股票,不一定哪一天人家内幕消息操纵股市玩的飞起,买大盘都好跌去一半,真的不太合理。以前中国人爱买楼房,现在国内房地产业暴雷了,难怪中国人跑到英国,新加坡去买楼房。是在是没有别的投资渠道。
一回饭店,胡歌一拉后备箱,里面几箱子钞票。公安局也是吃白饭的,稍微盯一顶,这不就是证据?不然你做外贸的干嘛给人家开饭店的送钱,正门送进,整条黄河路都看就发钱。要是纯粹轧姘头,这也太大张旗鼓。果然晚上人家就开车来接人,大晚上还能送到哪里去?车戏拍的太隐晦,辛芷蕾倒是点名只想“睡一觉”,胡歌在大马路上看着普希金还要吃一根事后烟。
电视剧的《繁花》,大概是想走美国肥皂剧的编法,人物一惊一乍,剧情起承转合,夹杂些回忆闪回,然后穿插些悬念配乐,中间再搞些搞笑桥段。
演员和镜头是美丽的,也就磕嗑瓜子看下去。只是里面道德太可疑:
一个就拿100块工资有旧社会大佬气质的爷叔,好像武侠小说里无欲无求只想带个徒弟的前辈大侠风清扬周伯通之流,带着胡歌这个小弟投机做生意,也不知道图啥。
股票市场就不讲了。道德实在是可疑,可疑,真的也不能怪人家散户倾家荡产来撞你。
做生意这条线还不错,请个费翔就能红遍上海,费翔老师真是顶流。
27号的道德也是可疑,办公室斗争,你要真说冤枉,汪小姐也并不怎么冤枉。
宝总这只男的,真当不行。
本来看看以为导演想塑造一个唐僧,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人到中年没有了世俗的欲望。后来看看,原来也就是一个中年土老板,处处留情,传说中的三不渣男,不主动,不负责,不拒绝。
特别雪芝这一段,真的是败笔。特别是看到女人嫌贫爱富,才痛定思痛要下海拼杀,这也太美国,眼熟不拉,是不是像How i met your mother 里的Barney。看到前女友在做服务员,跑过去问个么我发达了带你一起发财,真是看的难受。这一节,到底是谁爱钱,看的一清二楚。原著里总是“不响”,这才是该“不响”的时节,有情人一上来就谈钱,真是庸俗。
我特别喜欢马伊琍在日本的故事。比较童话。红围巾呢大衣的马伊琍笑的明眸皓齿,镜头像90年代广告。很元气充满希望的感觉。在门口送胡歌一只上上签,天真的有点十三点。反而是胡歌这只男人,心里想的是做买卖。导演后来还是打算演一出灰姑娘戏码。可是回了上海,等不到浪子回头——自己翻新饭店做日料宰外宾游客,回头搭上深圳的强总。我是觉得心疼的。胡歌说这账不要算了,确实是,这个账是算不清的。人家在等一个等不到的人,她心里没有数,你自己心里也没有数?这个时候不声不响,是想好处占尽。蛮绝情。
汪小姐比较“良家”,人物是可爱的,胡歌大概是比较动心的一个。可是汪小姐要一个结果,宝总嘴上讲讲要避嫌,心里大概滴滴清,他喜欢27号的汪小姐,离了27号的汪小姐不过是个蛮可爱的小姑娘,自己下海要和他抢生意,他还要去吓唬一下人家。至于要和汪小姐结婚,这件事,宝总是肯定想也不想的。暧昧的时候吃一客排骨年糕是情调,娶回家天天吃也要腻味老掉。不过看到汪小姐和貂总合伙开公司,我击节赞叹,实业家总是好过股市里空手套白狼的经济犯,“身边人不一定最喜欢但是要珍惜”这句话我还是蛮喜欢。
李李,和宝总我看是相当般配的两个人。露水夫妻。精神上相当契合,惟金钱论。繁花的原著里,李李这个人就像港片里的传奇女人,搜集断手断脚的玩偶——这个爱好曲家瑞老师也有,但是带了男人回家,不开灯,缠绵完了,再自述身世,玫瑰刺青,好像凄艳的女鬼。
原著是鬼气森森的一本,像聊斋,阿宝比较像书生。聊斋里的书生,一般都没有什么大用处,好处是胆大,多情。
李李讲,阿宝不结婚因为心里一直有个小姑娘。这就是玩笑话,我是不相信十岁的青梅竹马和三十几岁中年人的男欢女爱并提,不过是临水照花的自怜。好日子小时候一早过完了,人受了太多折磨,老了倦了,懒得再去深究爱情。日久天长又怎样,比起无情,更像是一种懒惰。等看到李李剃度出家,阿宝倒后悔起来,男人有时候就是有这种自我感动的英雄主义,李李说要嫁人,他在一边叫自己“娘家人”,真是好笑。两个人心里怎么想,大家都懂。到了人家牌一推下桌了,才晓得曲终人散的寂寞。理解,但是没有意思。
汪小姐更像女鬼,到了末了像怀了蛇胎。非常凄厉执着。但这个人凄厉的也没有什么道理,所以更加显得恐怖。不明白为什么作者对她有这么多的恶意,市侩的女人,汪小姐后面的梅小姐,作者安排她贪图富贵又打回原形,还是比较心慈手软。男人比较喜欢圣母/处女一类无暇的女人,春香,蓓蒂之类的,为了保持她们的圣洁性,安排早早离去,成为永远的白月光和朱砂痣。
我还是比较喜欢小琴的故事,也像是女鬼——最后坠楼,警察拿出日记,原来爱情也是精心编织的假象。等着书生上钩了吃干抹净。我还蛮喜欢这个故事,因为爱情上当受骗的女人多见,因为爱情上当受骗的男人少见。
我是九十年代没有吃过什么苦的人。知青故事是我外婆那一代人的故事。听过觉得非常恐怖觉得没有必要。在法国,有太多动物保护主义,要人吃素,因为要避免“souffrance inutile”——没有必要的忍受痛苦。我想中国人,尤其是我外公外婆那一代人,听了肯定要翻白眼,中国人一辈子要忍受多少souffrance inutile。谁来关心你鸡鸭鹅猪过的开不开心,牛要听莫扎特,鸡要走地。
中国人在乎的是桌上的小菜吃的开不开心。别的不可以掌控,至少吃什么还是可以自己做主。
说到底我还是喜欢看小情小爱,怪力乱神的故事。大叙事,大时代,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故事,还不如打开电视看春节前的新闻联播,一切都稳中向好,螺旋上升,年年丰收,家家团圆,让人心平气和,充满希望,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