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看一遍这部纪录片,信息非常丰富,表现效果也做得很好。

对前60年代伯克利的政治气氛的描写和电影《奥本海默》不同,是否真的那样政治冷淡呢?还是伴随着国际共运2、30年代的高潮曾经繁荣?

校方和学生最初争议的焦点是学生会SLATE对“校外议题”的引进,包括civil rights(1963),nuclear weapons,apartheid in South Africa,简言之,学生反对所谓的“sandbox politics”。

学生策略:创造一个当局不可忍受的局势,从而推动必须作出回应。

第一个成功:希尔顿酒店谈判带来的全域行业雇员反歧视。商业联合会的反击:100多名伯克利学生被逮捕。校方的制裁:禁止部分校园设施的使用,然而这也使得学生与其他人员产生了团结;传讯学生,然而其他学生迅速补位,并且领导者发动数百人宣言和被传讯学生站在一起,试图带走学生的警车被堵截。

反应:从具体政策问题退回公民权利问题,“为什么禁止在广场上非暴力演说的权利?”开启了学生演说活动,引用范围涉及希腊哲学家、法国大革命和constitution liberty。而此时学校管理层没有参与辩论。学生讨论持续相当长时间没有中断,人们轮流休息但不中止议程,有利于在确定行动目标前通过“一致同意性”来维护联盟的保持。

第二个成功:由于公民权利问题(只需要搬出第一修正案)比政策问题更容易达成联盟,不同的学生团体相互基本达成共识,派出学生代表与校长签订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