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互相杀戮,因为我们喜欢”“你拿着枪面对敌人,你那时候紧绷的程度,远胜过生命中其他的时刻”“如果我们能够承认这一点,或许就能学会和平相处”…… 这些闪着血泪和光芒的金句,从一个新的角度批判战争——之前,穷兵黩武的标签是贪婪,残暴,恐惧,等等。现在,你面前这部片子阐释的是:喜欢。

那个胃痛得要命的老兵,为什么要重返战场?还有,这个记者为什么离不开战场?他们流连忘返,想要的是怎样的感觉?也许,潜意识里主要都是因为某种“喜欢”。虽然,这两位“喜欢”的层面不一样。反过来看,被撤职的指挥官,“慈不掌兵”,对于杀人游戏,他显然是很不喜欢的。

基于一位困惑而又超然的战地记者的见闻感想来反思,确实是个比较新颖的创意。编导的情绪相当抑郁,整部片子毫无明快之处——抢滩登陆前后“沙勒诺”惨败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每场战斗都非常苦涩(没有“胜利”可言,恐怕也见不到“荣誉”)。而且,编导对人类、人心人性很不乐观,事实上,那位记者最后还是拿起了枪,射杀了“敌人”。实际上,真正的唯一的敌人是人类自己,是“喜欢”。

不用再说了,本片从头到尾讨论的就是这样一个哲理性的命题——人们为什么彼此杀戮?所以,就显得沉重、散乱、枯燥乏味、结构和节奏有问题…… 虽然那些打打杀杀场面也拍得非常好看。(哪有那么多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大师啊?库布里克是大师,比如说《奇爱博士》)

鉴于,主题先行和用力过猛,我只打个八分。比如,在一小时5分处,记者居然当着两边战友的面,批判指挥官说:胆小的将军,把人带进公园去,把他们留在坟墓里。好莱坞真是有点太好莱坞了?(刚才看了一条短评,受到启发,它提到:片子拍于越战期间。那就很可以谅解了)电影作者一思考,不仅上帝,普通读者可能都要笑花了脸。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让知识分子闭嘴,甚至请他们走开吧?

我猜,大部分人是奔着“血战”来的,那,失望就在所难免了,另一些人,也许是更多的人,是看到别人打六分,他她也跟着打六分,甚至更低。嗯,嗯,全民都在其中发言的豆瓣,人人都有麦克风,一锅粥,真是好玩!在这里,我想再次唠叨一句:所有人都有轻松愉快看电影的权利,也有随心所欲打分的权利,不过,选电影的时候请擦亮眼睛,打分的时候请手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