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大概是围绕着女大学生林萧去一个时尚杂志公司(同《穿普拉达的女王》)展开的,到了一半办开始办时装秀又和顾里联手,南湘走后门参展。这样这个活动就把四个女主中的三个包括进去了,最后宛如负责帮忙+搞笑。实习之外穿插着四人莫名其妙很跳跃的感情戏,负责让这部剧“有感情”。

弹幕基本上都在说情节莫名其妙,但这又是一部打破当时票房纪录的现象级作品。这告诉我们在当时,商业电影的情节往往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正是表面功夫:时装、一镜到底、各种奢侈品、词藻华丽的演讲-台词-旁白,高颜值的明星演员、欧洲风格(或者说购物村风格)的校园、不现实的学生宿舍、顾里的豪宅。

对表面的追求和当时张艺谋程凯歌尝试各种古装商业片的情况差不多,重要的是通过制造奇观把消费者往电影院拉。选择时尚行业做故事的线索正满足了电影对“表面”的需求。

同样重要的是饱满的情感,虽然引发这些情感的情节冲突站不住脚,但作者把握了时代的痛点,他很清楚让角色说什么话就能让大家共鸣(爱情-金钱-散沙,至于这话是通过什么情节说出来的不重要)。所以看到有弹幕说“长大了才知道这很现实”。因此在制造华丽表面之外,电影又把能和观众产生共情的情感,通过台词和一些残酷现实的零星线索,塞到电影去了。这进一步试图保证票房。

如果电影是集体的意淫,重点似乎是意淫之外的那个现实社会是怎么样的。这个电影成功在它对现实做了很多俗气但贴切的指涉,把这一切包装进(依靠蹩脚的误会推动的)狗血爱情、闺蜜友情、女人的事业、外冷内热的酷同事和霸道总裁这些上来。但真正的重点是贫富差距:高楼玻璃上擦窗户的民工、被上司和老板笼罩和压榨的小(女)职员、高层的联姻和裙带关系、炫富的有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