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区柯克的影史地位是由他的作品产量,作品质量,还有便是重要的学术派研究性,他自发开创了许多运镜处理的理论和转镜头的方式,甚至从故事的叙事手法上都有沿用至今的希区柯克式理论。

希胖最得意的便是麦格芬理论与炸弹理论

有人曾经问希区柯克什么是麦格芬,他回答说:“麦格芬是一种诡计”它本身并不重要,在电影中也无形,虚无缥缈,但这个东西会引起人物的注意并牵引着人物动机推动情节发展。在西胖的导演生涯中,《三十九级台阶》就是他对麦格芬理论的第一次实践。

炸弹理论也是一种深谙观众心理的叙事技巧,西胖的影片中可谓每一次让你手心出汗,跟着电影节奏脚趾头抠地的悬疑气氛都由炸弹理论引发。希区柯克自己是这么解释这个理论的:“如果你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只是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惊慌场景。反之,表现一个同样的事件,如果先给桌子下的炸弹一个镜头,再展示他们玩牌的场面,那么你就会牵动观众的心,让他们在观影的过程中一直感到恐慌和不安”。

说回这部《西北偏北》,这部不算是我最喜欢的希胖作品,演员我也不是特中意吧,但这一部也是堪称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史上十大最伟大的悬疑电影的第七名,并且是留有我认为希胖痕迹最多的一部。

【我们先说一下我找到的希区柯克式的标志】

1)开场2分08,希区柯克充当演员入境的一贯性标志。

对于希胖入境这一标志,我有1点觉得值得分享,其实在他53部作品中有他出镜的作品有35部,每一部角色各异,但却有一点相同,那就是都是在影片开场后的5分钟内闪现,这是希胖的另一个理论,他有自己的分寸,不希望在观众被情节带入后因为自己的小任性而分了大家的神。

2)本片中的麦格芬也是早早就出现了,直至影片中后部观众才知道这个麦格芬原来是不存在的,那就是中情局杜撰出来的凯普林先生。

3)本片最复杂的就是对炸弹理论的运用,换言之也就是对于观众和影片人物之间的认知差距来进行悬疑感和紧迫感的营造。因此本片可以分出三个认知层级,分别是观众、男主、中情局。通过限制这三个层级的人物所知道的信息就像是谁知道桌子下面有炸弹一样。举个例子:影片开场后,通过索西尔的主观视角让观众知道了索西尔也知道的事情,他被莫名其妙的认为是一个叫凯普林先生的人,38分视角转入了中情局的会议,观众在第四堵墙得知了索西尔不知道的信息,本片第一次的炸弹理论被启用。观众知道了中情局决定让索西尔自生自灭而为接下来他的处境忧心着急。后续的几次认知差距在此就不一一举例,希望n刷或者首刷的宝宝们自娱自乐一下下。

4)结尾处的火车钻洞可谓是众多影片致敬的名场面,这种性隐喻是希胖的自嗨艺术,希胖是个较早玩形式主义的宝宝,他拒绝低俗不绅士的一切形式,这就是为什么在他的影片中坏人也是温文尔雅,男主女主也都是绅士淑女,连性爱都没有横肉满屏的场景。我印象中007影片中对火车钻洞的引用有很多场吧。

5)希胖对金发美女的执念在本片中依旧

举例了6部中的金发美女,剩余的宝宝们自己找惊喜吧。

...

6)开创性摄手法本片依旧。除了结尾的火车进洞之外飞机追著的场面是本片的高潮也是转折。这一段戏实则大家是褒贬不一的,有人觉得逻辑不通,有人觉得戏剧性太强。但我认为在希胖之下都能解释的通,人老就想炫个技让后人致敬也是很有意义的。
【说完正题再说一下本篇的八卦】
1)片名?《西北偏北》的片名摸着胸说你有没

有在心中提问过这是啥意思?反正我有,琢磨了好几次,最后找到的文献是这么解读的:希区柯克在1963年的一次访谈曾经说过

,这个名字来源于《哈姆雷特》,目的是隐喻难以把握的现实,再有就是双关电影中提到的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第三就是男主逃

跑路线一路向西北。
2)导演的偏爱? 希区柯克对公司给伊娃设计的服装很不满意,只得亲自带着她去商场去挑衣服。来自导演对金发美眉的偏爱
3)主人公名字缩写里的O? 男主人公Roger O.

Thornhill名字中间的 "O"代表着无关紧要的人
4)灰色套装成了潮流?加里·格兰特在影片中穿着的灰色外套无形中引领了一场时尚浪潮。2006年的GQ杂志把这套衣服成为电影史上最佳服装和对男装潮流影响最大的服装。很多演员都在电影中模仿这个造型
5)男主有多鸡贼? 男主加里·格兰特可谓是影

星中的最佳商人,在他与制片方的合约中不仅签署了票房分成(因此赚了45万美金)之

还收取了因拍摄延迟了的31万美金的罚款。本片的大赢家了是不是,这还不够,拍摄期间伊娃还发现在拉什莫山纪念碑外景地的时候,加里·格兰特向他的影迷收签名费,每个15美分。
最后没有最后了,别浪费时间看评论了,没刷的赶紧刷起来,没看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