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近年来恶评增多,跟这部剧有很大关系,很多不准确的,或者表达得太过含蓄的放在里面,美化了一些不必要美化的,从而导致丑化一些不应该丑化的,造成了很多误解。
剧里美化张学良的男女关系,实际上张学良的感情事远比剧里丰富多彩得多,人家自己也没介意,都说出来过。把张学良演成一个傻白甜,有着一腔热血的愣头青,甚至为了表达父子情强行让张学良变得有些“爸宝男”。彻底变成了一个只有纨绔的纨绔子弟。有的人会认为这是一种美化,认为把张学良演“乖”了,但作为一方统帅,这简直是莫大的丑化,我认为是把张学良演“傻”了。
张学良绝不是没有心计的人,他确实说话很坦率,爱玩也是真爱玩,但绝对不傻。还带着狠劲儿,真实的张学良自己说他不认亲,跟他胞姐胞弟关系不好,有点不近人情,戏里演的他跟他姐关系很好。跟郭松龄好是因为爱才啊,杀杨宇霆和戒烟都看得出他有一股子狠劲儿。违背张作霖放走傅作义是因为他是个讲道理的人,跟他爸的野路子不一样,其实也是一种爱才的行为。能站在那个高度上,不可能只是靠爹,没头脑,如果只是靠爹的傻白甜,在那个乱世里早就被干掉了,怎么可能爬上那么高的位置
张学良对张作霖的助力是极大的,在战场上的表现也足以让他父亲给予信任和赢得奉军中的声望,这也是张作霖可以大胆南下的本钱之一。奉军南下靠的就是依附张学良的新派奉军,张作霖的老哥们在南下中没什么表现。张作霖的儿子很多,但是张学良受到最多的重用,作为一方霸主,张作霖也不可能明明觉得这个儿子不行,还要重用。每逢一些秘密会谈,都是必派张学良为自己的代表,其他人都可有可无,这已经说明张作霖对张学良能力的认可
张学良被称为民国四公子,其他四公子:段宏业(父亲段祺瑞),孙科(父亲孙中山),哪个父亲差了?但是段宏业和孙科为什么没有张学良对自己父亲的雄图霸业助力大?并取得父业继承?在那个乱世单靠爹就能走上那么高的高峰,哪有那么容易?
剧里反复说张学良和张作霖是两代人,这点确实不假,张学良是个当时的新派人物,生长环境和张作霖也不一样,当然思想也很不同,所以张作霖派给他的任务和一些做法,他常常是不赞同的,但是大方向上他还是出于孝道也好,出于军规也好,总是要遵从。所以张学良说他爸既是父亲,也是长官。把张学良描绘成脑壳空空的,没有自己思想,一切全靠爸的爸宝男太不合理了。
张作霖被炸死后,张学良的接任并不是因为世袭制,张作霖临死遗嘱只是让张学良做奉天督军,而不是统帅东三省,最终张学良能接任东三省,并不是世袭来的。一方面是在奉军内还是有一定威望,一方面他自己也用了一些手段,当然也有张作相的支持,所以说张学良是个傻白甜,怎么可能?
实际上,张学良接任的时候,东北就是个最烂的烂摊子,日本人早就已经预谋已久占领东北了,增兵,阅兵,巡街,建造从朝鲜运兵的铁路,跟张作霖关系已经破裂,剧里在这方面没有足够的表现,没有表现出当时东北的巨大变化,造成的错误观点就是张作霖如果不死,能把控东北,更显得张学良傻白甜。这里我猜编剧的目的本来是想借此痛批蒋介石,但是给观众造成的误解就是认为张作霖可以解决一切。当时张学良所面对的东北局势,比张作霖复杂难搞得多。另外还有当时已经从北京逃往天津日租界的溥仪的活动,对东北局势的影响都是张作霖之前没有遇到的(剧里都没有表示)
被诟病杀杨宇霆后悔,所以认为这是冲动和感情用事,确实晚年张学良曾经后悔过,但是也只不过是以后来的处境去考虑当年的事。当年杨宇霆就是想架空张学良,为了自己的权力,解决掉政敌也并非冲动,后来的考虑也只是一种假设,另一种假设就是不杀杨宇霆,可能就被篡位了
后面的东北易帜也好,九一八也好,西安事变也好,西安事变后亲自送蒋介石离开接受被囚禁都不是由于冲动,他心里的盘算,其实都是符合东北军利益的,是不是符合全中国利益那是另一件事。就像他自己说的,东北军是他最大的包袱。弄清楚目的才能评判一个人的做法是否明智。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事实就是经过他的种种操作,东北军的基本盘保住了。蒋之所以到死都不肯释放他,说放掉他就等于放虎归山,也不敢杀他,也是在这点。
所以认为张学良是傻白甜的才是真傻白甜
从张作霖死,东北易帜以后的这段历史,如果真按实际拍根本就播不了,所以学这段历史不能通过电视剧,这也是为什么张作霖死前的部分能看,有爹在,用傻白甜人设,尽管假,但逻辑还能顺,张作霖死后剧情逻辑无比混乱,傻白甜的人设,强行热血愣头青人设放在里面完全没有合理性,像小说人物,不像历史人物,变成了玄学剧,不是历史剧,根本看不下去
—
还有美化郭松龄反奉,丝毫不提郭松龄勾结冯玉祥,暗中和日本人也勾搭,这些都不提。郭松龄要求张作霖的投降条件竟然是他自己做奉天督军,让张学良留学,这不就是打着张学良的旗号给自己抢地盘吗?好多人竟然觉得郭松龄像民族英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