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由忻钰坤执导,周冬雨、宋洋、袁弘主演的电影《热搜》上映。

比起导演前两部均超过8分的作品《心迷宫》(2014上映)和《暴裂无声》(2017),5.7分的《热搜》显然是一部令人有些失望的作品。

...

热搜是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很多公共事件的进程中都不缺乏热搜的参与。它背后的运行逻辑证明:流量是胜负的唯一标准,人心是操弄舆论的必要牺牲品。这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热搜”也迎来了通胀时代。

作为最年轻的三金影后周冬雨2023年度第三部作品,《热搜》在上映前便收获了不少期待。

...

这份期待肯定首先来自女主角。她的路人缘奇差,长得也不算美,却在90后小花中没有对手。尽管《燃冬》和《鹦鹉杀》把人创得七零八落,观众们仍旧非常期待她在女性主义作品这种安全牌里能不能交出一份像样的答卷。

其次,这部片子在宣传时便着重强调其现实主义色彩,所谓“咪蒙大战刘强东”也算是噱头十足,对此类话题感兴趣的观众不在少数。

上映第二天,我便去观看了这部片子。需要提前说明的是,我看过几版剧本,算是见证了这个项目从剧本围读走向院线,因此接下来的影评或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欢迎理性讨论。

【以下有剧透】

公众号推文并不只是一篇文章,是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后的情绪陷阱。

反转不断、吃瓜不止,对流量无底线的追逐硬核,新媒体业态近在眼前。自媒体大V和资本大鳄是如何极限拉扯的,则是影片对这几年来成为常态的“舆论反转”进行的深度解剖,把制造热搜的全流程都明晃晃地摆在台面上,告诉观众探寻事件真相之难。

短平快的类型片技法,争分夺秒交替更迭的对垒节奏,能算得上一份比较工整的答卷。

自媒体主编陈妙(周冬雨 饰)以事业狂人进入观众视野,她主导对一起校园霸凌事件的披露,但当事件主角张小穗跳楼后,她收到了张小穗寄来的个人陈述。由此,陈妙化身正义使者,坚定不移地探究真相,最终把恒世集团老总送进监狱,还张小穗以公道。

可以说,这部作品从自媒体的角度为下沉市场的观众展现了舆论被操控的全过程。

里面的手段还是比较当下的,比如短视频病毒式传播、生活号的软广、直播预告等。这比较好地调和了“公众号”这个有些明显有些过时的自媒体平台(2023年早就不是公众号的时代了)。至于为什么强调“下沉市场”,是因为台词里常常蹦出很多专业词汇,或许可以起到一定的科普作用。但其实,只要有非常基础的传播学知识,或者稍微对媒体、新闻等略有了解的人,都会明白这里面涉及的概念都稍显粗陋不乏生硬,比如沉默的螺旋、乌合之众、媒介议程设置等。

...

此外,这部作品的主题设置和拍摄调度有一些巧思。

刻画的“性掠夺”“性剥削”现象,与散发的、个体的性侵不同,已然形成了一个产业。一批职业机构的女学生,在老师多年的组织诱骗下,成为集团老总的玩物。

影片直到最后,老总的正脸才在蓝底白字的警情通报后出现,颇有种《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隐喻色彩。

好话说完,先礼后兵。这部电影在我这里并不合格,或者说,与我的期待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无论将其作为现实题材的作品,还是女性主义,又或者只是职场剧,都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

毫无职业魅力的主角

首先,拍摄者(包括导演调度和摄影审美)炫技意图很明显,但构图、镜头语言上却很低级。

很难想象在2023年还用一个咖啡杯上留下女主角的口红印来塑造精英感——拜托,35块钱的国货品牌都能够做到不沾杯了。

...

创作者对于精英阶层的理解太过于简单了,红色特斯拉的废镜头出现的次数简直让人怀疑是不是植入。塑造角色用到的蒙太奇手法很多又很廉价。

即便刨去这一点,主角也是一个毫无职业魅力的人。这一点非常致命。

所谓“职业魅力”,就是这个主角也许在旁人看来是怪人,但却能够在专业领域内大放异彩。在这种情况下,性格上的缺陷反而会提供反差萌。比如《法医秦明》,张若昀饰演的秦明肯定称得上怪人,但他确实能够借助极其专业的法医知识和非常敏锐的职业嗅觉,为案件侦破屡立奇功。

...

然而在《热搜》里,女主角陈妙直到影片结束,也并没有展现她之所以能够一直写十万加的具体能力。

导演异常钟爱一种爽文式的拍摄手法,即一篇推文发出去,群众们就会在第一时间被感动(煽动),然后疯狂转赞评,热搜不买而来。

先不说一天之内有多少有意思的事情会分散注意力,能够煽动情绪肯定不只是靠标题啊!再者说,影片完全失真的地方在于大众太过于在乎陈妙这个角色,网友的情绪哪有这么好抓?

此外,作为一名媒体从业者,最最基本的素养就是做事实调查。换言之,媒体从业者对抗强权、干翻资本,应该是用翔实真相和严谨调查作为最强后盾。

...

可是在影片中,陈妙写第一篇以霸凌为主题的推文的时候,就没有做基础调查。在这里我可以理解是为了给她一个吃人血馒头的初始人设。

但是,后面她依旧没有做基础调查。尽管她去了学校,但是什么都没问出来,所有东西都是处在一个合理怀疑的阶段,甚至并没有找出第二个受害者。然后她便言之凿凿地开始“揭露真相”了。这与第一次的行为没有任何的本质区别。

观众站在上帝视角,自然明白事实如何,但角色决不能如此,角色要得知真相得通过调查啊。网民的情绪之所以会被误导、正义感之所以会被滥用,不就是因为没有调查、断章取义吗?

作为一部讽刺互联网时代舆论会被操控、真相很容易被埋没的影片,主角恰恰是一个破坏舆论生态的人,不可谓不讽刺。可以说,这样塑造的角色,既不尊重媒体身份,也不尊重事实真相。

也许有人会说,主角是自媒体工作者,她不是调查记者,没有采编权。但是,她难道就只能用电影里面呈现的方式去对抗吗?难道不能作基础的事实确认吗?难道不能把料给到专业的记者或者和他们合作吗?

退一万步讲,难道能说因为大环境很差,所以只能以魔法打败魔法?

稍显荒谬了。毒树之果必定有毒,没有事实调查做支撑的推文只能是文字垃圾。

人不能既要又要,主角也不能既要当正义的真相传播者,又要当强有力的舆论操控者。

经不起推敲的故事线

钱钟书说,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我本不应该追究这么多细节。但影片毕竟自称为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那还是站在这个角度谈一谈。

...

相比更早些上映的《不止不休》,《热搜》的背景更新,短视频与当下的时代情绪按理来说更加接近。但是,《不止不休》好歹还在讲媒体行业的事情,观众确实可以换个角度看待报社记者。但《热搜》明显带有美国类型片式的水土不服,传统媒体的集体失声显得那么不切实际。

...

影片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主角的转变动机不足。

我不太理解上一场戏还在为了热点不顾人死活的主角,为何几分钟后就能化身正义使者,并愿意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只为一个陌生人讨回公道。一个人并非不可以为理想付出很多,而是前后行为不统一的话,所作所为就很难让人共情。

...

而且,妈妈说一句话之后立刻变得勇敢这种桥段真的太老土了。

前有《张桂梅》主创不相信一个女性的信仰能有补天填海的力量,后有刻画媒体从业者的主创团队并不相信女主角对职业理想的渴望能够让她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就非得加上丈夫或母亲等外在的情感力量,除了弱化女主形象、降低内驱力之外,还能有什么用呢?

...

其次是操控舆论的手段低端且拙劣。

在影片里,公众几乎没有正常人,都是脸谱化的假人。霸凌的地点就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当一个事情成为全民关注的大热点时,周围这么多人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竟然没有一个人去其他媒体爆料。这是很不合理的。

而且,从“春山学”事件足以见得,当代网友的信息挖掘能力是非常强的。这么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怎么会不引起大量关注?怎么不会有各方参与进来提供各种佐证?只有陈妙会蹭热点吗?

...

还有就是女主父亲上节目那个环节,演员演技又过于浮夸了,几乎把“吸女儿血”这四个字刻在脑门了。手舞足蹈地控诉女儿不给抚养费,企图让女主人设崩塌,这种手段实在算不上高明。参照毛晓彤的遭遇,在女性主义思潮影响的当下,大家心疼女主的可能性比较大。

最扯的是对于反派的塑造。

...

露在外面的反派袁弘太弱智、太容易紧张、太亲力亲为了。出场也给到的是一个俯拍,根本没办法让人感受到这个人物角色的分量。

后面看下去更觉荒诞——恒世集团才三个人是吗?

里面的坏人符合你对坏人的一切想象,主角团胜利也只是因为反派蠢而已。

...

其实,能够靠舆论扳倒的,只能是文娱相关或者是小人物。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刘强东和国内的娱乐环境有什么关系,一个mcn老板根本连近身肉搏的机会都没有。

影片对有钱人的刻画还不如郭敬明,没有一点点风险把控意识的反派并不能丰富这个角色的信服度,因此连“寄托下沉市场的情绪”这个诉求都无法完成。

反派塑造就不说不丰满了,可以说标签化的程度跟里面的sm工具一样赤裸,淘宝买家秀都不会这么直白。

...

总的来说,坏人坏的动因也很模糊,似乎是因为性可以指代权力,因此选择了性,并不指向具体的真实社会土壤。缺乏灰度,因而没有张力。

并不落地的现实主义

最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把一切罪过归咎于资本。

虽说不少现实主义作品都会犯这种毛病,但这部戏转移矛盾、粉饰太平的倾向还是有点严重的。豆瓣热评质疑这部片与《斯隆女士》的相似之处,但我想说,斯隆女士的牺牲是实实在在的(以身试法,最后坐牢去了),《热搜》里的牺牲就是主角从此退出媒体行业而已。

...

真正的牺牲是一个女学生通过色诱位高权重还偷拍老总、老奸巨猾但电脑没有密码的二把手获得关键性证据的。

女主默许女生献身的情节非常让人不舒服。

救猫还是救画?救一个人还是救五个人?有种知识分子杞人忧天式的残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想着苦自己的心志,不想着饿自己的体肤,天天想着怎么牺牲别人。

...

或许换个职业会好一些——换成一部刻画公关行业的电影。专业对口,为扳倒资本家而操控舆论,毫无底线地公开只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也并不负担调查真相的责任义务——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但这些割裂的行为缺偏偏都要放在一个自媒体工作者身上,既没有亦正亦邪的人物魅力,也没有感人至深的人物弧光。

...

再者说,其实这种“孤胆英雄”的故事,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呢?

这种叙事传统可以追溯到盗火的普罗米修斯、绑架死神的西西弗斯,那么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种故事内核是不是过于西方了呢?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倡导的也并非是孤胆英雄,而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抹杀、淡化社会各界的帮助,非如此不能体现主角之遗世独立、力挽狂澜,这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传统儒家精神难道不是背道而驰吗?

...

再往深一步说,深化主角、脸谱化贬低配角,这样的塑造手法只让我们恐惧黑暗,并不能指引我们向往光明。

当我们在做一件低经济效益的事情时,我们默认我们将是形单影只、孤立无援的,即使这件事是正确的事情。这会使我们同时丧失两种力量——相信的力量、团结的力量。

我们不再相信得道者多助,只有创造经济效益、只有做出成绩,别人才会投资你,而不是我在做一件对的事情,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你。

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我们将越来越习惯于被动地忍受不公的对待,因为我们认为我们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而不是主动去做一件正确的事情,即使微不足道。

...
结语

“周冬雨”仿佛一个女性主义的隐喻。

迫切需要转型的她,像极了担心即将迈进30岁大关而去疯狂相亲的当代女性。影后的旧脚本不忍舍去,好演员的新脚本又捡不起来。《热搜》是她押宝新导演的一次尝试,但失败了,她的个人特质几乎完全无法服务于这部作品。

导演当然知道女性主义是一个大盘子,想成为下一个陈思诚的想法太司马昭之心了。野心暴露无遗,能力却有限。

很多东西太直白了、太别扭了,几乎可以说丧失了前两部片的灵气。他的作品还是属于类型片,只是因为穷给人一种艺术片的错觉。这部片子的扑,不知道是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也搞不清楚哪一句更像侮辱。

尽管我认为,只有女性主义的作品越来越多,我们才有挑的余地。但我还是想说,女性主义的钱不是这么好赚的,起码要讲一些女性想听的顺耳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