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根据作者瓦妮莎个人的真实经历写成的同名小说所改编的电影,记录和讲述了1985年14岁的瓦妮莎与50岁的作家加布里埃尔的故事。这是一段爱情吗?在当时的瓦妮莎的眼里大约是的,但这段关系在爱的名义下真实的是一个污秽的中年人利用文学和爱去行使的权利之下的霸凌和碾压。他用语言引诱,控制,用爱的名义困住了她,让她患得患失疯疯癫癫,再以此作为解放自我的理由,把这段所谓的“浪漫爱情“包装在文字里,提高自己的地位,毁灭了少女的一生,如此循环,无休无止。

...

所以什么是性同意呢?14岁的她是否有能力和权利来亲口说出同意呢?至少在我国的法律里14岁是没有的,也因为这本书法国的法律将同意的年纪提高到了15岁。而为什么要用年龄限制呢?我想在这部电影里的呈现和讲述是现实的也是值得思考的:在一个不够成熟的年纪里的爱,是否是具有迷惑性和压迫的。当一个成熟的,饱经风霜的人想要用言语控制和pua一个青春懵懂,对爱情充满幻想的孩子时,就像是用一颗糖诱拐儿童一样,他们用一个包裹着甜度的假象去包裹着真实的自己的丑恶,这是急需引起警惕和重视的点。在未成熟的人的世界里,判断成为了一道难题,如何分辨自由和压迫下的引诱是道困难又值得思考的问题。

...

同时影片也呈现了父母的失职和代际间伤害的延续,也让我想到之前看的《忧郁的小女孩》,类似的事情讨论到的关于母职的缺失所带来的无法挽回的代际伤害也是一个同样值得关注的点。女孩口中母亲对于她爱情的嫉妒,母亲并不强硬的干预甚至后来的默许,对于她的伤害的复杂情绪,都让人更加明白这不是男女之间的问题那么简单,而是存在在教育传承里的一些更深刻的问题。当瓦妮莎受到伤害,身边没有一个人不是加害者,那些吹捧加布里埃尔的人,那些侃侃而谈实则龌龊的文人,妥协的母亲排斥她的朋友,甚至后来出现的男人和她长大后类似的在桌上依然把他和她的故事当成谈资的所谓的文化人,都是加害者。言语中的伤害和畸形的观念,都在加深瓦妮莎的痛苦,而最后只有她的讲述,能真正解放自己。

这是一段很痛苦的观影过程,我想阅读过程也大约如此。即使她说那是爱,我想旁观者也深知,这是一场灾难般的霸凌。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意识到,很多时候爱不该是丑恶的遮羞布,爱背后的任何不平等,都该被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