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 Dreams》像是一场梦,悄无声息地从记忆最柔软的地方走过。但梦醒时分,我却无法轻易把它归类为“温馨”“治愈”或“遗憾”。

...

故事表面上是这样:一只孤单的小狗购买了一台机器人,两者迅速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关系。在一次夏日出行中,机器人因意外被困沙滩,而小狗被迫离开。他们此后再未相见,只留下回忆与梦境在彼此心中轻轻晃动。

最初以为,这是一个讲述“灵魂伴侣因命运而错过”的故事。可是这样的爱又令人生疑,机器人是小狗买来的,他的角色设定就是陪伴,如果最初买他的是另一只小狗,或者一只企鹅,或者一头河马,机器人也一样会“爱他”,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下的爱与错过真的有那么纯洁,有那么高尚吗?有那么值得垂泪吗?

如果真是如此,故事或许改写成这样:我买了一只心爱的小猫,我照顾它,疼爱它,我知道它喜欢吃什么,喜欢玩什么,喜欢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玩玩具……它也知道什么时候回馈我陪伴。一场意外导致它走丢了,我拼了命寻找也无果,我幻想它也在寻找回家的路,甚至几年不敢搬家。后来我尝试一切办法弥补内心失去它的痛苦,直到,我又买了一只小猫,而小猫在流浪中遇到了新的疼爱它的主人。我们就此都开启了新的人生。果真如此吗?我不相信,在2023年,仍有导演要拍一部这样的“纯爱”电影。

当然不是要否认这爱的真实,只是怀疑这爱是否有那么动人:小狗与机器人的相遇、陪伴、爱都是小狗的选择,而非机器人的选择,他们爱是不对等的,甚至,机器人的爱,是小狗赋予的,而非自然生发的。那我不禁想问:从属者的爱,是否是真实的爱?如果一段关系是以从属、依赖、被选择开始,那这二者还能叫灵魂伴侣吗?

电影以《Robot Dreams》为题,似乎暗示机器人是梦的主体,是机器人在做梦。但是机器人会做梦吗?或许,一切其实是小狗的梦,是孤独者的梦,是人的梦。

机器人并不是某种奇迹,而是小狗主动“购买”的,它没有选择是否进入这段关系,也无法决定是否“爱”小狗。一切情感都从被动开始,这让我想起我们人类对宠物、对AI、对虚拟情感依附的行为——我们选择、我们投射、我们赋予意义,然后说:“它也爱我!他爱我就像我爱他一样!”

...

孤寂的心渴望陪伴,于是创造了一个无条件回应的对象;幻想即使失去,这对象也会深深怀念自己;想象那份“永不消失的思念”来证明“我曾被深爱过”。

这让我想起古诗词中常用的对写法,“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你想我了”,其实是“我想你了”;

“你梦见我了”,其实是“我梦见你了”;

“你还记得我吗”,其实是“我不舍得忘记你”。

表面上是机器人梦见小狗,其实一直是小狗在梦见那段理想中的爱——一个不会背叛、不会改变、不会离开的爱。机器人的梦越美好,梦中有多想回到小狗身边,越反映出小狗有多想念机器人的陪伴,有多思念这个理想化的情感投射对象;越反映现实中的小狗有多寂寞、多孤独。

但这终究是梦。这爱终究是小狗的爱,小狗无处安放的爱。

到这里一切就能说通:或许,导演并不想讲一个爱与错过的故事,不是想讲他们的相遇相处有多么美好、错过与释怀有多么怅惘。而是从头至尾只有小狗一个人,从头到尾的感情只有小狗的感情,机器人的感情是小狗感情的投射,是小狗的爱与渴望的投射和另一种表达。

在科技如此发展的当下,我们的生存越来越不需要“他者”,却陷入了人类原子化的困境中:我们可以不依赖他人就能很好的活下去了,可是,却感到寂寞、失落,我们的内心出现了巨大的情感空洞,却不知如何填补。于是,孤寂的人让非人的智能来填补内心的空缺,爱它,并幻想它也一样爱自己。

寂寞的人啊,在爱的渴望中,构建了一个爱的美丽梦境,不愿意醒来。

爱,指向“我”的匮乏。

所以电影其实以童话形式问了了一个哲学问题:

当人类能够通过技术与消费创造“伴侣”时,我们是否仍需要面对真实的他人?

同时电影也给出了答案:

电影最后,他们并没有再重逢。小狗和机器人各自舞蹈,却没有相见。导演选择不让他们相遇,不是为了制造伤感,而是在对观众轻声说一句:

“醒醒吧,梦已经走到了尽头。”

不是让你遗憾,而是让你放下。不是否认过去的感情,而是告诉你:你已经可以往前走了。

爱,若是源于单方面的幻想与控制,即便真实,也必须被松手;

梦,即便温柔,也不能取代真实世界中与不完美他者的连接。

人不该永远困在自我构造的梦中,真正的关系必须走向现实,梦不会替代现实,孤独不该被浪漫化成永恒的陪伴幻想。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投射与回应,而是连接与共在。最深的孤独,不是没有人陪,而是一直活在只属于自己的梦里。是时候从梦里醒来了。去重新允许真实的人走进生活。哪怕关系会有裂缝、会受伤、会改变,但唯有那些真实的牵绊,才真正拥有治愈孤独的力量。

孩子,交点真正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