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带儿子去看了徐帆演的《关于我妈的一切》。虽然电影催泪催得一塌糊涂,连儿子都说他哭了。但是我仍觉得这不是一部好电影。唯一值得推崇的是儿子看完后,我适当的引导了一下,有助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我:宝,看电影,妈妈哭得一塌糊涂。你看过这么多电影,有没有哭过的时候呀。
儿子:妈妈,我刚刚就哭了。
我:(带着好奇)真的吗,怎么看不出来?
儿子:我都擦掉了。
我:儿子,生病的人好惨呀,健康太重要了。
我:宝,虽然妈妈平时不喜欢你爸爸,有点生你爸的气。但是妈妈从来在心底都是希望你爸爸身体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儿子:妈妈,我从来在心底都是祝愿你头脑聪明,健康开心……(后面是儿子语无伦次,列举了很多祝愿美好的词)
(我从儿子的语句里感受到了真诚,他是发自内心把一切美好的祝愿都给了我。有点感动,和自豪)
我:儿子,妈妈也希望你健健康康。你的健康对妈妈来说很重要。
偶尔想带儿子去做慈悲的正念冥想,希望能帮助孩子培养同理心、感恩心。但是一直又觉得环境氛围不合适,儿子的认知还没有到这种境界。但是我觉得这种方式能给我提供一个感恩和健康教育的机会。
除去这个愉快的小插曲,回到电影本身,徐帆主演的女主人公,叫季佩珍,简直是女性自我奉献和牺牲的楷模。但是却时时刻刻踩在我的雷点上了。我列举几点:1、控制欲让人窒息。2、自我忽视不是美德。3、歌颂为了孩子放弃梦想追求,虽然是现实中常发生的。但从电影的立意来说,不喜欢。不可取,不值得传播。甚至我为女性未来的职业生存环境担忧。
先说我最不能忍的。我最不能忍的是第二点。季佩珍照顾老年痴呆的婆婆,操心远在北京的孩子,为老公在工作上受到的委屈去出头。默默的给自己不争气的弟弟存钱。她似乎为所有人活着。以至于身体病痛了很久才去医院,以至于去医院检查身体检查一半,接到孩子电话就走,没想继续检查,去确诊到底是什么问题。你问她什么时候关心过自己,在剧里,我是完全没有看到这个情节。她即便知道癌症晚期,也要支棱着起来瞒着孩子,跑去孩子公司试图试探到孩子的工作情况,情感状况。简直就是圣母的代表。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去歌颂这么一个人。看似很伟大,但是我从来不提倡这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环节。。。赚眼泪是真的,但是这种价值观我觉得完全不可取也是真的。
我愿意照亮别人,但是不是通过燃烧自己的方式。我也愿意在某些情况下,在真的需要到自我牺牲的时候,真的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我可能、也有可能去燃烧自己,去照亮别人。但我觉得更值得推崇弄的是,先照顾好自己。。媒体有一段时间大量报道张桂梅的英雄事迹,我也被深深感动,非常感谢她为女性,为那些穷困山区、家里不重视女娃读书的女孩儿,为她们争取了宝贵的读书机会,从而改变了她们的人生命运。但是看到她身患病痛、疾病缠身的模样,我心疼,我也蹙眉。英雄的模样就该和贫苦、病痛、生命去挂上钩吗。英雄的模样就该一直用贫苦、病痛、生命去衬托吗?
现实中,如果遇到这样的人,我会感叹,感谢,佩服,敬仰。她们真的值得尊敬。但在现在社会上,这样的价值观值得去推广吗?现在不是革命年代,不是需要一份动不动就要抛头颅、洒热血的事业。
之前有人告诉我,不作恶就是最大的善。慢慢能明白了。世间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不作恶,这世间就没有恶。其实往往不作恶,比善要难。试想,人的一生,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作恶呢。于是,我也这样告诫自己,首先,每个人都要学会管好自己,做到不作恶,做到好好关照、照顾自己。
还有另一句,叫爱满自溢。当你能照顾好自己,学会爱自己了,才能有能力去爱他人。如果你未曾得到过爱,又如何向别人给出你的爱呢。作为一个母亲,先爱自己,才知道该给孩子什么爱。孩子有了爱,才能学会如果去爱别人。用这种方式去进行爱的流动。
踩在我雷点上的,另一个点是季佩珍的控制欲。所有的控制都无不例外的打着爱的名义。或许这就是没有去爱自己和关照自己的结果呈现。控制与反控制的冲突在母女之间演绎得非常强烈。冲突得以和解也仅仅是因为季佩珍生命没几天了,季佩珍的弟弟最后和姐姐和解,也仅仅是因为姐姐不行了。所有和解也带着无奈,不是双方的和解,而是单方的、被动的去做出和解。这个和解与其说是和解,不与说是算了,放弃了抗争。
季佩珍会每天电话、微信远在北京的孩子起床了,不要熬夜了、要正常吃饭、安排相亲、让已经成年工作的孩子在公众场合表演才艺,去孩子家,给孩子搞卫生时,会去翻垃圾桶、翻抽屉找孩子恋爱的线索。电影向我们展示的是孩子成年后片段,但我相信在电影之外,主人公在她自己的平行时空里,会一直是那样的妈妈,从孩子小时候就这样贯以爱之名,去要求做各种事情。有一场孩子在路边奔溃的场景,她哭喊到:我从小就不喜欢,我就是要离开你们。我不知道我自己爱干什么,能干什么。我什么都不行,我没你说的那么好……(台词大概是这样类似的)这就是孩子多年的压抑后真正的心声。季佩珍看着女儿,一脸震惊说,我以为你喜欢,我以为这就是你的梦想。看,爱得多少自以为是。
(放不下了。转下一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