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往内找。列侬前期说自己写的只是自己的事情,他只是个写歌唱歌的普通人,后来说所有人是个整体,他写的是所有人。这不矛盾,但前提是你必须往内心走到很深的地方,这样才能走到所有人内心很深的地方。

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歌会一直传唱,而他的那些行为艺术几乎毫无意义——像其他行为艺术一样。道理也许是这样:如果没有技术门槛等约束使得前人无法做出同样的行为艺术,那类似的东西在历史上就应该出现过,但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呢?要么是因为表达的东西没有永恒性,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这根本就不是种合适的表达形式,因此在与其他形式的竞争中被淘汰了。所以像文学,像音乐,作为表达形式,它们不仅是最古老的,也是最强大的。

学术是往外找。昨天晚上重读费正清写在剑桥共和国史开篇的文章,我深切感受到了大学者的那种深刻。之前读时之所以没有这种感觉,是因为自己对他讨论的问题不熟悉,也并无真正的兴趣,在自己尝试去理解过同样的问题后,才体会到了那种博大和精深。当你意识到写出那样的文章需要研读多少材料并融会贯通,就会意识到那是真正的结晶。

艺术,学术,或是其他,到底应该做什么,这其实不是个问题。列侬说写歌就是停不下来而已,好作家也是那些不写就难受的人。所以,就应该做自己当下最想做的。

小野洋子令人生厌,在我看来这是注定的。对列侬这种水准的艺术家,绝大多数人只有崇拜,但一个人能爱上的只能是在某些方面高于他,起码平等于他的人。列侬要寻找的还是所谓灵魂伴侣,平等就更为重要,小野洋子能给他的就是这种感觉。这甚至还不仅仅是平等,他们感情的基础反而可能是列侬要崇拜小野洋子。她可以随意干涉他的生活和工作,可以为了可以进行自己所谓的思考让他get out,这会更让他崇拜她,进而着迷于她。但在我们这些外人看来,她当然不配。她强行装作与列侬一个高度,那种姿态让人很不舒服,应该说,列侬不仅对她没有光环加成,还更映衬出她的浅薄。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列侬能爱的只能是有很高艺术水准的人,但他自己已在巅峰,无人能及,所以他最后爱上的只能是小野洋子这样的“演员”——无论她是否真正相信自己“出演”的角色。

可是,像列侬这样的大艺术家就察觉不到小野洋子之流的真实水准么?很可能是察觉不到的,高的水准和好的品味在一些人身上就会发生奇怪的分离。其实别说小野洋子了,他可能都无法判断自己的水准,不然也不会跟着她去做那些浅薄的事情。

这让我们回到了披头士的精神:就顺其自然吧。人终归是渺小和浅薄的——列侬也不例外,但幸运的话,伟大和深刻会从你身上经过。Love is a force of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