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了导演S的豆瓣账号,试图找点没听说过的电影看看。考虑到通常人的品味总是会随着看的东西越多,变得越奇怪,就从导演S最早的观看记录开始翻。然后本着只看四星以上的原则,一眼就看中了这部。

以为keyword是Pervert,没想到是Ideology,电影更像是一堂两个小时没有下课时间的哲学课,我只能手动下课休息。

课上完之后,去看了看影评,倒是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说法,来自这位齐泽克的另外一部电影《变态者电影指南》(The Pervert Guide to Cinema)。

据影评引用,那篇电影里的原话是这样的:“如果你要在现实中寻找比现实自身更真实的东西,就看电影所构成的虚构之物吧” 。倒是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多年的困惑,为什么那些哲学课、伦理课的老师都喜欢举电影的例子来说明某些理论。之前我一直以为这种挺不专业的,拿被虚构出来的事物来佐证一个现实的理论。结果倒是在这篇影评中找到了一定程度的解答,大概可以理解为,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欲望、思想的结晶,在挣脱了现实的束缚之后,一些在现实中被隐藏、掩饰、扭曲的事物,反而更容易被看到真实的样子了。

回到电影本身,我得承认我大概在the big other和基督教附近迷失了。这段内容,没有相关文化背景的人理解起来过于困难了。
至于觉得有趣的观点,大概如下:

1. 一个当下非常普遍的现象。某品牌将收入的1%用于XX慈善事业,是一个完美的设计,将消费者的消费主义负疚感完全的抹消了,尽管这部分善心已经包含在了价格里。

2.《泰塔尼克号》上Rose对Jack的爱情,只是上层阶级在吸取底层阶级的生命力(好形象)

3. 欢乐颂在集权主义的泛用性=》集权主义需要的是一个神秘但空洞的包装。这个包装需要看上去非常的有思想性,同时没有任何切实的意义。

不过最有意思的是“德国战车”乐队那段,如何摧毁纳粹精神,原来需要是**。
总之,这个片子更像是一节天马行空的哲学课,有些论点很有意思,有些论点你听不懂。以及,齐泽克的斯洛文尼亚口音英语,挺久了还听上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