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点,在乐队演奏时高司令向石头姐科普爵士乐,这不就跟在电影放映时当讲解员一样吗,别说别人在放爵士乐说话,这可正演着呢,人家是你的演讲PPT图示吗。而这可能才是导演对于爵士乐、歌舞片甚至爱情的真正态度。

...
《纽约,纽约》1977

接着再看吵架的内容,石头姐说高司令去他不认可的乐队里是不忠于自己的坚守,说他为什么不一点点慢慢攒钱然后去开俱乐部,然后攒钱方法是什么呢,就是高司令前一句说的去餐馆弹圣诞歌,难道在餐馆里当助兴的人肉点唱机比加入正经有商业价值的电子化爵士乐团离爵士乐更远吗,难道更稳定收入更多会让开俱乐部更加困难吗。接着之后就是一些逻辑混乱气话互飚,所以两人感情破裂完全只是因为一个小误会,这也反映出两人感情建立的基础就非常薄弱,无非就是充当对方追求梦想的催化剂,也难怪导演最后还要加上那段两人最后在一起的幻想蒙太奇,真是既不相信自己同窗的音乐,又不相信演员的表演,还不相信观众的智商,还拍得那么实,没有给情绪留一点弥散的空间,就硬煽,归根结底可能最不相信的是自己的剧作,企图用加法来遮丑。

而个人实现这个主题其实贯穿导演目前为止四部长片的全部创作生涯,只是侧重点不同,粗暴一点的总结可能是——《爆裂鼓手》更关注成功路上互虐也互相成就的师生关系,《登月第一人》则更聚焦成功之前的代价和牺牲之巨大让成功变成一种必要的交代,而《巴比伦》就随时长延伸到了功成名就之后面临的各种问题,而这部在我看来爱乐之城可能是这位导演最不真诚的一部,爱情不过和歌舞一样是噱头是幌子是表面功夫,其实这从导演首作就可以看出,主人公为了个人实现可以说非常轻易就舍弃了爱情,而且篇幅非常少,可见导演向来都认为爱情是个人实现的阻碍还有些不值一提。另外像反刍一样不断翻拍着自己的成长经历是否也说明了这位奥斯卡史上最年轻的最佳导演可能无法迈出仅仅指涉自我的小圈子而走向更大命题的可能了呢?

...
《雨中曲》1952《歌厅》1972

《爱乐之城》那年的奥斯卡闹过一个乌龙,本该颁给月光男孩的最佳影片奖被颁给了《爱乐之城》,之后《爱乐之城》的制片人又把奖还了回去。但爱乐之城奥斯卡14项提名至今无人超越,而当年十提八中的《歌厅》同样也没拿到最佳影片,但它输给是《教父》。也难怪查泽雷电影不断追忆怀念往昔,各种致敬,喜爱胶片,可能不只是有黄金时代情节,总认为上一个时代更好,而是的确电影在没落,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大家给这样一部仅仅是还不错的电影远远过高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