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当代基友图鉴”微信公众号,专注解读性少数主题影视文化,欢迎关注。
“我有你们的爱,我的遗憾都忘了,我将自己嫁给音乐,嫁给你们。”
18年前的2003年,梅艳芳站在告别演唱会上,身披婚纱。
离世前,她完成了自己的心愿。终身未嫁的她,将自己嫁给了歌迷,嫁给了舞台。
当时很少有人知道,婚纱下面,她因腹水肿胀、尿血不止,时刻穿着纸尿裤。
身患绝症,唱完《夕阳之歌》,她徐徐走上台阶,转身挥手讲再见。
这一定格,是“香港的女儿”传奇一生的谢幕。
以梅艳芳一生传奇经历为蓝本的电影《梅艳芳》在院线上映,引发大众对这位昔日巨星的追忆。
梅艳芳的一生,演艺事业发展高光不断,在面对同志议题时,她也做出诸多令人钦佩的贡献。
1、天后演艺生涯中的“同性”情缘
在同性恋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八十年代,梅艳芳多次演绎此类角色。
1987年电影《胭脂扣》,风尘女子如花(梅艳芳饰),和豪门公子陈十二少(张国荣饰)一见钟情,却因世俗偏见被阻隔,二人约定以胭脂扣定情,后双双殉情。
然陈十二少获救苟活。在地府苦等50年的如花,来到阳间,见到已是苟延残喘的陈十二少,将胭脂扣归还,一缕孤魂消散。
表面看,这是一部风尘女子与豪门阔少的悲剧故事,但故事开端,同志导演关锦鹏埋了一段同性暧昧的戏码。
“《胭脂扣》中,梅艳芳和张国荣初次邂逅,梅艳芳是异装成男人的,两人初见时,看上去更像两个男人间的情欲升腾。”关锦鹏在一次采访中说到,透露出他拍摄《胭脂扣》时安排同性情节的用心。
梅艳芳的表演,也很好地诠释了导演的用心。
后来,梅艳芳凭借《胭脂扣》同时获得台湾金马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和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成为首位同时夺得“歌后”和“影后”的香港女艺人。
如果说《胭脂扣》里的同性恋情只是一条暗线,那1996年的《金枝玉叶2》,梅艳芳则正面饰演了同性恋角色。
《金枝玉叶2》中,梅艳芳饰演香港演艺界顶级女星——方艳梅,一个和梅艳芳现实身份高度契合的角色。
片中,方艳梅大胆示爱女扮男装的林子颖(袁咏仪饰),得知林子颖和男友Sam(张国荣饰)同居,还感慨“如果你不是同性恋就好了”。
后来,Sam将阿颖是女人的事实告诉了方艳梅,但得知真相的方艳梅,对阿颖的迷恋丝毫未减。
此时的阿颖,也不能自已地迷上了方姐,成了真正的“同性恋”!二人意乱情迷中发生了les关系。
(梅姐和阿颖)
影片最后,方艳梅喊出:“我爱你,无论你是男人抑或女人。” 掷地有声。
梅艳芳对同志的力挺,既彰显于她饰演的角色,还体现在她现实中的仗义执言。
2、坚定的“撑同志,反歧视”艺人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她在2000年接受的一次采访。
2000年5月29日,由智行基金会主办的第一届同志议题报道奖颁奖典礼在香港举办,受导演关锦鹏邀请,梅艳芳、许鞍华和张国荣等人出席此次典礼。
这次经典采访,即发生在典礼结束之后。
当时,梅姐这番言论可谓石破天惊。
以下是根据采访内容整理出的文字:(看过视频可直接跳过)
记:梅姐您好,请问您为何会支持同志议题报告奖?
梅:现在全世界都在讲机会平等、人人平等。但是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社会,一直有对(同志)群体的歧视,所以,我想通过这次机会,提倡给所有人真正的平等。
记:您平时会不会经常出席同志社群的活动?
梅:我其实有很多同志朋友,和他们在一起时,我作为女性,会觉得更安心,和他们玩的也很开心,他们心思细密,我有时会把他们当做很好的倾诉对象。
记:您对同志群体很友善,能谈谈您对他们的看法吗?
梅:我认为他们的世界比其他人更单纯,更赋童真,而且更具真心,他们在表达情绪和观点时更真诚,和他们相处,不会觉得有隔阂,可以畅所欲言。
我一直把他们当正常人,他们本来就是正常人,只是性取向和大众不同,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啊!
记:在你的朋友圈里是否有人不接受同志?您是否会劝他们?
梅:我想说,你不妨换个角度,假如你是同志,看到异性恋时,你会觉得异性恋奇怪吗?既然你不会觉得他们不正常,那你是异性恋,又为什么会觉得同性恋不正常?
而且,不论取向如何,他们又没有伤害你,为什么不能以公平的态度来对待?
记:你觉得现在香港的社会气氛,对同志群体的接受度有提高吗?对于这样的风气,您怎么看?
梅:相比八十年代,甚至更早以前,我认为香港其实进步很多,越来越能接受新鲜事物,对不同类型的人群包容度也越来越高,这是好现象。
但肯定还是有人在继续歧视的,我期望这种人越少越好。
记:您怎么看待影视剧中故意丑化同志的事情?
梅:我很抗拒将同志身份和反派形象发生联系,因为任何行业、任何取向的群体,都会有坏人,而非因为你是同志,所以你就是坏人,这种故意塑造同志就是坏人的刻板印象的做法,我极力反对。
这段采访,从梅艳芳和同志的相处经历,到她身边朋友对同志是否包容,然后上升到整个香港社会环境对同志群体的态度,最后回归到演员对同志角色的看法。
从内到外,从个人到群体,从社会到行业,360度无死角拷问。
而梅姐应对自如,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回答滴水不漏,丝毫不落口实,在这种几乎没有任何提前准备的场合下,梅艳芳能做到这样高水平的回应,足见其对同志群体的力挺发自本心。
这些如今看来依然振聋发聩的肺腑之言,堪称前卫,充分体现出梅姐对同志群体的包容和尊重。
3、为什么我们怀念梅艳芳
说回一开始的演唱会,
那是她离世45天前,人生最后一场演唱会。
演唱会上,阿梅说:“夕阳很美,黄昏很美,但一眨眼便会过去,所以我们要把握每分每秒。”
她那么珍重、那么不舍地唱完,在舞台上转身告别,留下了香港人心中最难忘的背影。
2003年12月30日,她离开了我们。
香港星光大道上,竖立起梅艳芳的一尊铜像,底座上书刘德华题的四个字:香港女儿。
香港艺坛代有人才出,但能在香港星光大道上立铜像的明星,只有她和李小龙。
这个世界从不缺少巨星,却再也不会有第二个梅艳芳。
我们为什么爱梅艳芳?
她童年凄惨,情路坎坷,年纪轻轻罹患绝症。
虽然命途多舛,但她用自己的生命能量,炼造出高贵灵魂,留下无数高光时刻,印证一座城与一个时代的辉煌。
站在台上叛逆不羁、光芒万丈,私下为人有情有义,对家人不离不弃、对朋友豪爽仗义,为同志群体撑腰呐喊,对晚辈提携照顾,强撑病体发起慈善晚会,还有深厚的家国情怀。
她的光芒从来都不只在音乐、电影和舞台里,更在那呼唤包容的仁心、一腔孤勇、一身侠气。
她是香港的女儿,是践行大爱和平等的义士。
短短40年,她活出了几世的绚烂。
风华绝代尤可见,世间再无梅艳芳。
缅怀梅姐,感谢她对同志群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