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四月底,这鬼地方的天气跟我的比赛成绩一样难以预测,可以直飙四十也可以是满三十减十五,或冷或热,它总有它的一套说法,是不能由着我的意的。但愁归愁,欠着一屁股债还是要还。还好下午在半睡半醒之间有想着点什么,好像能搭上这拖了两周的影评,那这就顾不上细想符不符合什么主题了,先写着要紧。

由漫画小说再改编为电影,本片近乎是导演Marjane的自传,她是伊朗豪门世家的独生女儿,祖父曾经是恺加王朝众多王子之一。今年她本人刚好五十,定居在巴黎。

...

也许是这个家族无法安定的天性,Marjane十三岁远赴维也纳,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她试图在友情、爱情中寻得自己的立足点,但结局只是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情感付出。除了名字以外,欧洲与自己理想中的西方社会似乎没有相联之处,这难道就是伊朗知识分子穷尽一生所要追求的吗?毒品?虚无主义?反政府?Marjane无法接受这个答案。生为伊朗人,Marjane一生没能摆脱国家、祖辈留给她的印记,她从没能融入当地文化。

重点不在于她是外国人,而在她是伊朗人。

...

“我躲过了战争,却没能躲过爱情。”情感上的接连失望使得Marjane转头寻找亲情的庇佑。但回到国内的Marjane依然没能摆脱情感上巨大的不确定,一方面欧洲的阴霾依旧在她胸中徘徊,另一方面,相比于普通伊朗民众所经受的,她无法正视自己所谓的苦恼。两方僵持下,她在自己的国家仍觉得是个外人。

重点不在她是个伊朗人,而是个去过欧洲的人。

尤幸Marjane有一位祖母,一位多坚强,有思想又亲切的祖母,总在深夜拐角的街道,出现在Marjane身后。我喜欢有人说她是那个荒诞年代中仅存的贵族——永远自给自足,因大事喜因小物欢,既不苛求他人也不会对人的关系抱有过高期望,在一片混沌之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条:保持自尊,忠于自我,永远别忘了自己从哪来的。

...

本片在伊朗被禁播,因为显而易见的政治内容,不难理解。但伊朗怎么看是一回事,我没必要跟着骂什么“伪民主战士”,“迎合西方口味”乱七八糟的。我只看见一位小女孩在循着祖母的话语,谈论着有关气节,有关自由,有关自己的生活。再说——我算老几去要求女主人公搞什么革命?去改变社会现状不然就闭嘴?

我讨厌成长、成熟这些字眼,好像它们把人生划成两个阶段,一旦经历了某些事情或者到了某个时间点,你就从阶段一进入了阶段二,比前一阶段更具有了某种智慧——某种模糊,难以定义的人生经验,也更有了这个阶段相应的义务,除此之外——就没了,所有事情都在那一刻定型,你的灵魂不会再有别的变化。但现实不是电影,很难有一件事情可以单独地成为你人生的转折点,作什么承上启下的因果;而成熟也不是什么获得后即永恒的状态,人之精神、个性总在不停变化中。十二岁与二十二岁时相比,我确有了更多实际的认识,但总非是在这十年间的某个夜晚自动获得的。其中过程,如果不回头细细搜寻,也许根本意识不到它的发生。

...


Ps:写字时刷了几下百度,看见一条消息,Sammi原谅许志安后再度发文,讲的是“蓝天终会回来”,是“如常生活”,是“打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