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踏血寻梅》在普通观众眼中是一部充满援交、碎尸、凶杀的港产片,直到在2015至2016年获得大量电影奖项之后,它却变成了一部社会问题展开呈现与讨论的文艺电影,金像奖为影片赋予了某种华丽的铠甲,也可以说是一种合法观赏性,令影片真正的内涵得以被部份能看懂的大众看到和认知。

实际上,本片当年拿到了香港电影评论协会的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三项大奖。当年的台湾金马奖它也有八项提名,但最终大热倒炉仅获得男配角。但在许多华人影评人心目中,它就是2015年至今最好的港片。

《踏血寻梅》到底好在哪里?

这部电影获得影评人一致赞许的原因在于:影片真正的主角,是????????香港。

本片剧本改编自轰动一时的王嘉梅命案。2008年,16岁的湖南少女王嘉梅,因母亲改嫁而移居香港。本来成绩不错的她因与继父不和,离家辍学“援交”卖淫,却遇上变态嫖客。最终,她被杀害后遭残忍肢解,港媒还语调耸动地报道过“其部分人骨被混入街市的肉档出售”。

内地观众至今无缘得见此片,主要原因是尺度太大。正因为本片的大尺度,几乎所有的分析文章,都将“援交、碎尸和凶杀”放在文章的标题中,仿佛猎奇就是《踏血寻梅》横扫金像奖和金马奖的关键密码。可实际上,援交、碎尸和凶杀和电影得奖本身并没半毛钱关系。

无论影片充斥着多少港式侦缉、血腥暴力、色情猎奇的商业元素,它的本质都是有关一个在香港这座寂寞都市里,一些人齃交集,梦想、幻灭、绝望、爱恋、迷失,上演各自悲喜交加的香港故事。

香港似乎很少有这种将尽皆过火尽皆癫狂的港式风格与文艺片嫁接的电影类型,《踏血寻梅》补上了这个短板,也因此显得特别。也许正因为这种稀缺,它有些被过誉了,可是在今天的香港影坛,似乎又只有它当的起这份过誉。

不知这是《踏血寻梅》的孤独,还是香港电影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