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评析的这个电影叫做末代皇帝,它是一部非常经典且影响深远的历史传记片。先说说它的成就,他荣获第六十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摄影奖等九个小金人,可谓是拿奖拿到手软。相信它也是很多影迷心中无法超越的经典,它得到如此多的奖项是实至名归,而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已,它更是一个值得品味的艺术品。
首先,它的制作非常的精良。他的服装、造型、妆容、各种物件、家具都完美的呈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无论是太监还是皇帝,每一个角色都细致地从语言行为等各方面反映出了人物的地位差距和复杂的心理。
它极力追求真实。它是唯一一个允许在故宫内部大规模拍摄的影视剧;把中国近代的历史浓缩在溥仪的一生中,让我们看遍了一个末代皇帝的浮沉的同时也用另一个视角带我们了解了当时的历史。无论是中华民国的成立还是伪满洲国的建立或者中国抗战胜利都自然地拍出了对他生活的影响,同时也能使我们看到人民生活的改变。
对于文革时期,他也非常敢拍,曾经的皇帝看到百姓高举毛主席头像高喊着毛主席万岁时,不知他心里有多么的复杂。再就是极其讽刺的一幕,负责教化“罪人”且真正懂溥仪的典狱长居然成为了国民革命军口中的“罪人”,而曾经的皇帝上前理论时却被推倒在地。
对于一位外国导演来说,能把一位中国皇帝和当时中国的局面理解的如此深入,而他的表达的手法不卑不亢却又直击人心,是他的巨大成功也是我们所自惭形秽的。
对于那段时期的历史,曾经的人缄口不言,现在的人谈起也是唏嘘,但是现在的我们多了接受的勇气,我们选择承认而不是选择掩饰,记住伤痛我们就不会重蹈覆辙。
影片的画面和色调选用的非常舒服。画面有些灰暗,以自然光为主,避免了高对比度,追求色温的过度,许多场景都是靠光线渲染出一种氛围和人物心理。
例如溥仪小时候被叫去慈禧寝宫时,面对那样一个人人敬畏的可怕老妪,画面诡异又阴暗,没有言语却把压抑和恐荒体现的淋漓尽致。
对于这部电影不得不提的是它的配乐,无论是片头曲插曲无不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元素,特别是坂本龙一创作的Rain和 where is Armo还有David Byrne创作的Main Titile Theme三首最令人印象深刻,配乐中可以很明显地听出运用了中国的编钟、琵琶、古筝、二胡、扬琴,又融合了西方的手风琴和小提琴、马林巴琴、沙锤和一些西洋管弦乐。
这些曲子在片中也是选用的恰到好处,听到Rian这首歌我就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文绣冲出大门在雨中痛苦和喜悦交加的画面,听到where is Armo我就会想到十岁的溥仪追着那辆追不到的轿子在空荡的皇宫奔跑。总而言之,这部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它优秀的配乐,影片与音乐相辅相成,成就了一代佳作也成就了一代名曲。
再就是这部影片的选角十分贴合,而演员的演技又自然且细腻。男主角溥仪,由尊龙饰演。他除了拥有帅气的外表,更有着一种孤独又儒雅的气质。
很多人说,是因为尊龙,他们才理解了原本认为可恨的溥仪。这种说法当然有些夸张,但是也侧面反映出他演技的优越。溥仪的最后一个镜头,尊龙扮成了一个迟暮的老人,笑着拿出他三岁登基时的蛐蛐笼,说“我是以前的皇帝”,那一刻的笑有骄傲,有无奈,有释然。没有用力的表情,没有僵硬的躯体,可谓收放自如。
对于其它演员,如饰演婉容的陈冲,饰演文绣的邬君梅都是长相标准的古典美人,乍一看不是很惊艳却温婉大气颇有韵味。饰演庄士敦、典狱长、小李子、幼年溥仪以及其它的所有人都演技在线,是他们所有人的敬业付出给我们带来了良好的观感。
溥仪也只是大时代里一颗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浮萍,看到豆瓣里有一篇短评写的很好:他痛哭流涕追阿毛、失魂落魄追婉容,但始终追不回那昔日辉煌的时代。他反抗太监偷窃文物、反抗日本傀儡操控,但终究反抗不了自己跌宕唏嘘的命运。他做了一辈子囚徒,在紫禁城在满洲国在抚顺教管所。终于买了张观光票,在赤色余晖中蹒跚进入太和殿。须臾一生,只有那皇座下藏着的蟋蟀,还认得他是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