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仅从本剧说起,所有言论皆为个见,欢迎讨论。对于这样一部我看了三遍的好剧,我觉得要发个目前为止我写过的最长剧评。
一,君臣之情
君臣之情如何?如曹丕与司马懿,曹丕纵然与司马懿情谊深厚,成君王后又深惮司马懿威望,对于司马懿干政更是愤然。但又知司马懿才能超群,所以在临危之时还是将司马懿昭回来做太子四辅臣。
会用,会压。是曹丕对曹叡说的,为君之道说简单了就是这四个字。亲了,人家不拿你当君王。不亲,又需防着背叛。这权衡之道,不仅是君王的智慧,也是为人父、为人官的智慧。
文帝曹丕,承曹操之遗志,因时局而休兵自治,不失为明君。但是他和曹操一样,这一生全是身边人的离去。曹丕相较之下,更多了几分爱而不得和隐忍负重。
司马懿回来的时候,曹丕已经去了。他跪在灵牌前,涕泗横流。此番又与曹操去的时候不同,那时他乃下臣,身上只有派系去争高低。于曹丕他是重臣,而曹丕一去,他司马仲达便成了辅佐新君的老臣。这半生仕途,皆随着文帝之去消散,真正的君臣之情、君臣之义自此也便只好深埋心间。
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世间遗憾,多一桩少一件,似乎就没什么分别。
二,出仕为政
“住多大的屋子,就要担多大的责任”搬入新居后,春华的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有点意思。这个道理,普遍适用,可惜有人只看到了屋子的大,却忘了责任的重,而后悬于危崖。
曹叡教画师画母一事,也让我生出来对入仕的感叹。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宫廷画师有一不是当时翘楚否?然亦难逃杀头之厄运。因此,孔子所言不虚:“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作为阴恻之君,曹叡布完司马懿曹休共同出兵的局之后,言胜则两人均功,不至盖主。败则两人照应,减少损失,若互相不救,则有了杀人的理由。他嫌辅臣太多了,他说朕要政由己出,不被牵着鼻子走。可是他有那个能力吗?亲小人,远贤臣,手底本无可用之人,政由己出不怕国灭?后堂的安坐往往因为前院有人为他抗刀啊。
为政之道,不可儒不可法不可道不可佛,不可偏离,不可端正,唯一个度字,就太难权衡。
三,斟酌
司马懿欲领宛城兵权的时候,和大内官来了一段“斟酌”,这段斟酌得好。名利场里,凡事得斟酌,也得“斟酌”。古今皆如此。自此,司马懿终于领了兵权,如虎添翼。在哪个时候,谁有兵权,谁就硬啊。现在呢?乱世靠兵,治世靠财,万事靠权柄,凡事靠人心。钱权兵再多,不得人心,最终也要玩完。
时势也很重要。应势而动,逆势必亡。以前曹操曹丕的时候,哪轮得到司马懿领兵?曹叡之时,这朝中如同失了五虎的后蜀一般,哪有可用位高之人?司马懿能忍得了高位瞬变平民,一般人真受不了。他能忍得平民瞬回高位的狂喜,一般人真忍不了。他好像什么也不在意,却什么都晓得。谁说应势不是一种斟酌呢?
四,谨慎
司马懿有两个特质,一个是隐忍一个是谨慎。司马懿不怕战,但是他与诸葛亮兵行奇诡不同,他谨慎得很。街亭之战,司马懿料想诸葛亮神算,必然派一强将驻守粮道,因此谨慎地派孙礼先探布防,还要传播谣言。手下的将士们却并不明白司马懿行事风格,觉得兵多就打,何必犹豫,因此张郃直接请令带兵五万直取街亭。司马懿却在布防图到了后发现马谡之弊端,猴急地叫全军立刻出发,去抢功劳。却也顾不得张郃会议拂了他面子。能屈能伸,或敌或友,此乃真豪杰也。
谨慎不止一次救了司马懿的命,却也使他被诸葛亮抓住了性格的把柄。空城计就不失为一件。但是总体来讲,三思而后行终归是对的。避免大败,积累小胜,如“心猿意马”一样,慢吞吞地行走,总能到达终点。
五,空城
私以为空城一段为虎啸龙吟全剧第二佳。这一段司马懿和诸葛亮“云交锋”。司马懿想要入空城实现他的流芳百世,但是诸葛却指出了“鸟尽弓藏”、“汝儿何顾”
“我跑过了文帝,也跑过了武帝,但我跑不过自己心里的恐惧”“人这一辈子,依依东望什么,依依东望,忘的是毕其一生的抱负、荣耀、最大的成就!”
“仲达,谬矣。”“依依东望望的就是毕其一生,依依东望望的就是时间。”
这种时间的浩远,命运的无奈平淡,已经远比此局胜负重要。
这段很好就补充了历史小说里空城的双方心理。司马懿宁可成全诸葛,被人笑话,也不愿在看穿后攻入空城,杀死诸葛亮。流芳千古和活下去等待时机哪个更重要,司马懿令人钦佩地选择了后者,这就是我说过他最大两个特质中的隐忍。
退兵后,司马昭说破了破诸葛被杀的推测,一方面很好表现了司马昭的权谋之心,另一方面又让司马懿贡献了除“狼顾之相”外最出彩的眼神。
六,舍得
郭照被陷害一段,司马懿为救妻妹,思索再三唯有剩下这三个辅臣一起上奏方能救郭太后。奈何曹叡对郭照记恨良久,曹真不会答应。于是司马懿在心里进行了一个心理斗争,那就是兵权放不放,值不值。
放不放?不想放,不能放。乱世靠兵权,好容易掌握了点曹氏皇朝的兵权中枢,为了郭照舍弃,难受。但是,必须放。不放难不成像三弟一样蹲在大狱门口哭唧唧?
值不值呢?对于司马懿肯定不值,但是对于他的妻子春华来说,那意义可就重大了。另外,于公,他也能落个规劝天子不弑母的好名声。
幸好灵筠鼓励一番,心道大舍大得,这是大气魄。也算是展现了司马懿除谨慎隐忍外果决的一面、自信的一面。
自信来源于哪儿,来源于对时势的把握。
诸葛亮还在,陆逊还在,他司马懿终究还要出世。
人的一生,有舍必有得,那么舍什么,得什么真真是一篇宏大的命题了。
七,扇子:人心
司马懿在曹真被诸葛气死后,终于升任大都督,也终于能与诸葛对弈。
剧里给两军阵前安排了一段浪漫:诸葛与司马隔空对话。
于是就有了诸葛坐于车中,手摇羽扇;司马坐着胡椅,手摇破扇,传令兵大喊“大都督有了”。
若这段在历史上也是真的就有趣了。为了表现司马懿想成为诸葛亮般的人物,这段正是点睛之笔。
可司马懿较之诸葛亮,岂是差一只羽扇?
诸葛军令一行,将士势必照做。可司马呢?郭淮、张郃等都想急战,司马懿不会急战?当日一日百里行军,在于势。而如今诸葛弱点在后方,在粮草,群将却总是想着在前方出战,时势未到啊。
柏灵筠帮助下,李严果然开始拖延粮草,这让诸葛想到,坚守的司马懿弱点也在后方。两方身后都有圣旨催促的时候,但终究还是有胜势的诸葛退了。
“最重要的就是人心于形势。诸葛亮有圣贤之风,圣贤有圣贤的短处。”司马懿这番话可谓剔透,求仁得仁,诸葛亮五出祁山,自此再次消解。世间万事如弈,表象背后竟然全是形势与人心。
诸葛撤退,司马懿命副都督张郃做先锋,追击诸葛。诸葛能不留后手?司马知道,但是硬让张郃去,因为……张郃将司马懿情况系数汇报曹叡,借敌之手,灭我之异族,此时的司马懿,已有了后期冢虎气象。张郃之死,又见人心。不管你和大领导关系多好,也别和一线的你的直系领导做对头,但是这属题外话,又是另一篇文章了。曹叡经此一事似乎见到事情的不可控,他大喊诸葛亮怎么不死,其实就在表达对司马懿的忌惮和恨意。
诸葛亮若死,何需留司马懿?
八、蜀锦:天时
天时在我。
忍不可忍,方为忍。大都督司马着蜀锦不出战一事,坊间、演义皆有此言。自上方谷一战,司马懿父子三人因大雨不死于上方谷,天时,这种如命运般琢磨不透的东西,似乎就攥在了司马懿的手里。
地利,可以选;人和,可以聚。而天时呢,神鬼莫测。
那司马懿怎么就有天时了呢?
原因就在一个字,坚守。战场不败就是胜,攻心不胜就是败。战场上,司马懿坚守不出,体现了极高的耐性;诸葛亮攻心送女衣反而被司马懿着女衣念了一遍《出师表》,诸葛亮本就急于攻克中原,夙兴夜寐,被司马懿这么一激,除了惭愧心酸焦虑还能有什么?此攻心一战,司马懿已凭借乌龟般耐力和隐忍,胜了。
谨慎隐忍,本就是司马懿最大的长处啊。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
煎熬至此,司马懿也就终于得了天时。
依依东望的是什么?望的就是毕其一生,望的就是时间。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
他是这么说的,可是轻而易举他不落啊。
九、权臣
自曹叡死后,司马懿和曹爽,一太尉一大将军,共同辅政。司马懿也从下臣、重臣、老臣变成了权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司马昭说得对,他和曹爽就是势同水火。
这里有个很大的细节:辟邪被曹爽扒了衣服投入大狱,只有太尉带着衣服来看。要知道司马懿可是位极人臣了,他和曾经的敌人最后都能握手言和,这才是司马懿最人性光辉的地方,也是他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
“太尉,谢谢你,把我当个人”。
曹爽先以封太傅为由,明升实降,让司马懿进宫受诏。发动宫变之时,司马懿接连采用挟天子外加百官来阻,这才逃脱。从这一刻开始,一切都变了。
司马懿不再是那个缩头乌龟,也不再隐忍,他终于决定训练三千死士以抗曹爽的祸心。人为刀俎之时,我……只能更强。
冢虎,终于要露出牙齿了。逼人太甚。
就算是这样,司马懿还在忍,以太傅之位,六十高龄打吴国,也毫无怨言。但是,报信给司马师的候吉被曹爽的下人杀成重伤,这就已经足够司马懿转变了。
说真的,这是第二次,司马懿的家人被动。
更何况,接下来因为司马伦、司马昭,夏侯徽死了;而后,张春华也死了……司马懿只好装病来等待扳倒曹爽的时机。
“趁活着,把事,做了。”
十、执刀人
“我做了一辈子别人的手中刀,这一次,我是执刀人。”
“十年了,我不识诸君,诸君亦不识我。”
“生死与共,国士报之。”
司马懿终于成为了自己的执刀人,他虽老迈,然锋芒毕露,诛曹爽、定朝野。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司马懿心急于自己时日无多,然朝野异族颇多,他已经信不过任何人了,只信得过自己。但是,依依东望的时间,却正在流失。
说实在的,以这个剧为核心看整条脉络,所谓终忠于曹氏的这些人真没资格说司马懿国贼。曹家怎么得的天下他们忘了吗?没错,现在的司马懿,就如当年的曹操一样,他们是权臣不假,但他们也都真的没想篡权谋位。但是人这个东西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你一旦权势滔天,就总有人会借着各种名堂想搞你。
总结一下就是:下臣之道在于谦,重臣之道在于能,老臣之道在于忍,权臣之道在于狠。
但是这个狠是有副作用的,司马懿终于成为了曹操那样的人,令人敬畏也令人厌恶,亲朋子侄接连凋零,张春华被气死了,柏灵筠被叛军细作烧了,小沅被司马昭杀了,一群儿子各怀心思,就连候吉也先司马懿而去,那是一种深彻入骨的悲凉和宿命感,非人力能为也。
依依东望的就是毕其一生。
依依东望的就是人心,就是时间。
以上均为原创,欢迎讨论、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