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短评以及讨论区内,有一种论调还是很受欢迎的:小四儿代表的理想主义是美好的,但被这个现实的世界欺压。虽然影片的结尾是小四儿(理想主义)捅死了小明(现实世界),但是小四儿这个少年对世界认知的幻灭同样是令所有观众痛心乃至对他感同身受的,而小明则更容易被观众厌恶。

但是这部电影真的是褒理想,贬现实吗?

我想到台大欧丽娟教授对《红楼梦》提出的见解,与我原先读到的大多数红楼学者或主流解读不同。主流红学解释认为,曹雪芹赞美贾宝玉“反抗封建礼教,鄙弃仕途经济学问” ,鄙弃以贾政为代表的“读四书五经为官进爵”的一套封建传统。而欧丽娟教授认为,实际上曹雪芹本意真正的后四十回或者说结局应该是宝玉在大家族“落了片白茫茫真干净”的惨淡结局中,懊悔自己没有听进父亲贾政的鞭策学一些仕途经济,否则或许还能补救家族的不幸,至少也能够保护一些大观园里的姐妹,比如史湘云。这个观点乍一看不是特别好接受,但仔细琢磨一下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因此在欧丽娟教授的这一套体系中,我们可以对《红楼梦》做出三层解答:

第一层,看山是山。表面上,《红楼梦》的结局是由于贾宝玉这个纨绔子弟不学无术不关心家族命运,只知道自己快活混在女儿堆里玩乐,导致(或者说要负相当一部分责任)贾家落败并毫无转圜余地。

第二层,看山不是山。这也是大多数的看法,将宝玉视为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化身,从始至终不被封建礼教、现实世界所容纳,最终随着衰落的大家族一同覆灭。注意,这一层面对宝玉以及其象征是持完全褒扬和同情的态度的。

第三层,看山还是山。这也是欧丽娟教授所解读的层面,即贾宝玉所代表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需要为自己任性拒绝接受现实的行为付出代价,而这一点区别于第二层,是不值得赞美歌颂的,或许有同情,但更多的还是批判。在书中,贾宝玉的浪漫、理想、无拘无束实际上是必须依托于前期大家族尚且强厚的实力、其他男性家族成员(比如贾政)在现实中做着他所鄙弃的仕途经济,以及女性家族成员对他的无限包容溺爱。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人做他瞧不起的仕途经济学问,贾宝玉又有什么资格经营他的浪漫理想享受花前月下呢?因此在这一层面,怀着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初心固然是美好的,但也要认识到现实主义的必然性以及面对它的必要性,否则所谓的浪漫理想是很难存活的。

说回本片,它亦有三层。

第一层,看山是山。电影结局毫无疑问是悲剧,无论从现实层面还是象征层面来说都是如此。表面上来看,一个少年偏执地想要改变女友/现实世界,始终无法理解这个世界运转的逻辑,也无法达成和解,最后杀死女友。或许这一层给人的启示就是,不要太固执于自己的原则,不然只会伤害他人毁灭自己。

第二层,看山不是山。很多人都能看到这一层,也就是象征主义的一层,即小四儿所代表的理想主义不断被冷酷的现实伤害,因为无法做到像哈尼所说的“不要脸”,接受现实与其同流合污,最后走向疯狂。这一层因为能引起共鸣从而对小四儿这个人物产生极大的同情,导致一些评论对小明所代表的现实抱有很大的偏见,事实上这样很不公平,或许也有没看到第三层的缘故。

第三层,看山还是山。换句已经被营销号讲烂了的名人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当你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我认为要赏析这部电影必须认识到这一层。小四儿的毁灭固然是可惜的,引起理解与共鸣也完全是正常的,但这并不代表小明以及她所象征的现实世界就是绝对肮脏或者像电影里小四所说下贱的、让人看不起的,同样小四和他的象征意义也绝非纯粹美好伟大的英雄主义,相反也可以是懦弱、卑鄙的。其实小明既是现实世界的象征,也是替罪羊;毕竟少年真的无法改变现实世界,世界是虚幻的,但他却可以真的刺向女友的肉体,挑个可以真的欺负的。小明和小四儿一样是这个冷酷世界的受害者:有个体弱多病的母亲、居无定所的生活压力、光凭母亲微薄的积蓄很难负担得起的医药费、以及各路男性对她的骚扰追求(并非真心)……这种种都压在了一个十几岁少女的肩上,而她的无奈又有多少人能够看见呢?她的圆滑、逢迎都是为了让生活不那么艰难,而这难道是什么十恶不赦的罪过吗?正如同她对小四儿说的那样,她不需要他改变她,她是不能被改变的,谁也不能保护她(特别在哈尼死了之后),她只能依靠自己的手段努力在夹缝里生存罢了。那些对她献殷勤的男孩子,除了小四儿大概也没有真心对待她的(参考小马),既然大家都是逢场作戏各取所需,那又为什么要苛求这个少女不许她世故圆滑为生存耍小心机呢?

说回小四儿,他的所谓的“浪漫主义”在很多时候也是对无意义的事情或人的执念,比如执着地要改变小明,如果看不起这个女孩,那你去找别的女孩就是了,何必最终害人又害己呢?该退一步的时候不退,这不是真的英雄主义,而是偏执。父亲也是一个很好的参照,总是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强调原则,不肯跟现实做出适当的妥协,也只能越过越糟。我重申第三层的“看山还是山”需要区别于第一层,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是需要被坚守的,但这并不代表沉溺于自己的逻辑偏执行事。如果小四儿能认识到这一点,或许结局就是去教堂跟牧师会面,然后好好学习,最终他的名字也会出现在收音机的名单上吧——他依然可以做个理想中的少年,他的美好会因为与现实的和解而更好地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