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家庭电影NoHomeMovie(2015)的剧情介绍
英国《视与听》杂志2015年度十佳电影的NO.6,也是比利时女导演香特尔•阿克曼的遗作,一部关于去世的母亲的纪录片。
非家庭电影NoHomeMovie(2015)的影评
属于阿克曼的个性化叙述,个体化的历史记忆,深度亲密的母女之情
看后久久不能平静,阿克曼用非常个人化的记录方式,看似琐碎的家庭镜头,实则有内在深层严密的逻辑,和母亲之间的对话亲密感人,充满爱意,感动于和阿克曼视频通话时妈妈疼爱的一声声宝贝亲亲“每次见到你,我都想抱紧你”,这也呼应了《家乡的消息》 ...
一部关于母亲去世的电影,重新审视母亲生前拍摄的家庭影像,毫无防备的就剪了这样一部电影,就像无意识状态下回忆自己的母亲,去面对自己一辈子绕不过去的母亲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话题。本该是只有母亲才有资格谈论的话题,自己却一再的越界去谈,这种一再的冒犯也深深的伤害了阿克曼自己。
绝非散漫的记录,而是提供了一种由私影像过度到公共记忆的可能性,日常谈话中的家庭史被包裹在历史尘埃里,从来不曾被忘记,且更深刻地镌刻到每个人深层的记忆之海,在自然的接话段落中伤口被一寸寸暴露——这种无根感如此深而狠,不止是个人的体验,也是民族群体的症结,局外人很难以任何立场去审判。
因而是否可以认为,与母亲的深深眷恋之情,放大则是和母国文化的无法割舍,母女互喊“宝贝”好甜啊,令人泪目;母亲安好时厅堂敞亮光线明朗,镜头一转从巨幅白色急转到黑暗如洞穴的客厅(此手法在她作品中屡有出现),此时母亲已然衰弱,直到最后一幕拉上窗帘如同宣告向全世界落幕,而观众很难判定此时视点的主体究竟是谁,幽冥感冷彻全身。
空镜的时间凝化功能——被风吹歪的树,花园里倾颓的椅子,茫茫的连绵山丘;室外运动+室内固定。
#阿克曼回顾展#@艺海,如果这是阿克曼影展第一部片的话,可能就当成是一部谁都能拍的、轻松的、家有可爱老小孩的普通家庭录影带三星打好,然而在看完十四部阿克曼的最后时刻,几乎难过到泪目,这是一个就连聊熟人绯闻八卦都是苦难历史记忆,一个从奥斯维辛归来的波兰犹太人,一个与女儿视频电话都难以挂电话的母亲,“她在纽约在柏林过的怎么样她都不和我说”,联系《家乡的消息》《家书》《美国故事》和刚看的《那里》,香特尔也是个报喜不报忧的孩子,她独自忍受着莫大的痛苦煎熬,她做出和奥兹母亲一样的抉择甚至都不是意外,我想看得这么难过,是因为经过影展,了解了作者的作品生活经历家族历史(甚至她的眼睛),香特尔已经成为了我一厢情愿的朋友,所以这才是通过一次系统的、精心编排的影展了解一位创作者的全貌的重要理由
很自然的生成,长时间的漫无目的。从机位的摆放和剪辑的方式来看,选择了空间而放弃了事件。有几个随意的运动镜头,把散落的场景缀连成整体。美感是被破坏了的,感受不到任何冲动与焦虑,只是与亲人、与世界的彼此陪伴。电影是什么?电影是那些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人事风物。看得出来,阿克曼完全看淡了所谓的“电影感”,在生命的最后,她全身心地追求情感和自由。几次与妈妈的视频通话,那些爱让我的心都融化了。记忆消逝的时候,妈妈,请带上我。
在我理解看来是另一种方式的《云上的日子》,与母亲聚少离多,用不一般的家庭录影,弥补不在一起的日子。[B]
除夕夜重看。当DV撞上屏幕,水面,Chantal显影。拍母亲,也是拍自己。最后逸出的视角不知是母亲的魂还是女儿的影,私影像变成“公影像”,再无Home Movie。母亲谈起她小时候,让人不禁想起Saute Ma Ville里她脏兮兮的样子,想到这就哭了起来。
#HKIFF# "无家电影“的中文翻译是不对的,应该是”绝非家庭电影“,no "home movie"。全片是对那种刻板印象式的家庭电影的戏仿,探讨母女关系。有一些段落颇感人,但也有一些看起来漫无目的的镜头。(或许作为一个自杀女导演的遗作,应该被置于新的语境下考量)
树欲静而风不止,家如往日却无家;故事结构,就不必追究,长镜头,我们的回忆没拍下太多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