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亲密さ(2012)的剧情介绍
年轻恋人兼剧场拍档携手编导新作,可惜旧心结未解,新分歧又浮现,她渴望沟通,他却紧闭心扉。二人犹如两架并行列车,方向相近却总是若即若离,随时分道扬镳。排戏期间适逢战争蓄势待发,演员各持立场而顿生磨擦,公演面临重大危机。
滨口龙介的漫长电影初尝试,与他执教的戏剧学院学生共同创作,通过绵密对白和诗歌,探讨人际关系复杂面貌,俯拾皆是《欢乐时光》《驾驶我的车》等日后代表作的元素。
电影上半部虚构创作及排戏过程,下半部则携来现实中的舞台剧演出,前后篇章虚实融合,耐心营造日常感,展现滨口创作轨迹。
电影将语言比喻为盛载想像力的列车,于各站停靠,连系起疏离的个体;深刻对话贯穿街头漫步和剧场时光,道尽亲密关系里的柔情、隔膜和矛盾。由黑夜拍至破晓的17分钟长镜头交谈,更尽显导演才华。
滨口龙介的漫长电影初尝试,与他执教的戏剧学院学生共同创作,通过绵密对白和诗歌,探讨人际关系复杂面貌,俯拾皆是《欢乐时光》《驾驶我的车》等日后代表作的元素。
电影上半部虚构创作及排戏过程,下半部则携来现实中的舞台剧演出,前后篇章虚实融合,耐心营造日常感,展现滨口创作轨迹。
电影将语言比喻为盛载想像力的列车,于各站停靠,连系起疏离的个体;深刻对话贯穿街头漫步和剧场时光,道尽亲密关系里的柔情、隔膜和矛盾。由黑夜拍至破晓的17分钟长镜头交谈,更尽显导演才华。
亲密亲密さ(2012)的影评
流水账适合这部流水一样的电影
在《亲密》里看到了尚且粗粝、有些絮叨的滨口。一直以来比较喜欢滨口的一点是,会让人觉得,作为观众在现实中度过了重叠着的时间,听起来很反蒙太奇的初衷。这不仅仅是出于某种编排或技术手法的作用,而是依靠那些保存完好的大段絮语。不紧凑也不跳脱 ...
语言是承载想象力的电车,而人与人之间的种种际遇,相逢与离散都是幽微而沉默的诗。我是你无暇处理的一则资讯,共赏过后的一支残樱,无处投递的一封情信,闲谈漫步抵达的黎明,或者,在反向的电车上,所有战争和暴力都退后,欺骗与厌倦都消失,期待下一段旅程的同行。
@Metrograph. 啊对滨口无言......他的电影都太......有魅力了,会让人爱上里面角色的悲欢和谈吐和姿态。这部的台词和剧作没有欢乐时光黏和得那样好,文字有一些浮于表面,但是节奏处理掌控(尤其后半段)好像又强于欢乐时光。从这部到欢乐时光再到夜以继日能感觉到他在有意识消减"文"的比重,我认为是好的转型。
男主在前段处于无间亲密的风暴溏心,索性就在后段把自己写成舞台上一股幽怨的离心力:角色表面是人际的中枢,实则无力扰动任何一片关系场域,结尾与变性者合居,也是弃绝性别纠葛的一次隐性示威。女主尝试与原定演员建立亲密关系,即将自己的影响施加于男主虚构的示威而无果后,就彻底在角力中败阵。观众席上,她看到男友被动却完美地为“示威者”赋形,见证了一次失效的介入,便明了自己只能疏离如局外人了。而当男主投身战争,完全抽离后,反而能凭借这场更宏大的虚构再一次开始重构关系,直至往日的负重也变得轻盈,亲密便得以在分别的当口达到饱和。
片子观感太曼妙,以至于回过神来想想,又是一次导演惯常表现的男女fort-da游戏罢了。
现实层面与戏剧文本的联动与互渗,人物与角色之间主动或被动的改写与迫入,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发现自身的勇气与恐惧、隐秘的弱项和欲念,在调整剧本的同时也在摸索着生活的方向——两段结尾都太棒,全片最高光,从暗夜走向破晓熹微的长镜,驶向不同方向的两列列车上有我们隔着两年的召唤,怎么能拍出这么又自然又浪漫的桥段!
两段「映照」效果明显,前段中所提及落实于后段——北韩政治形势/征兵与暴力的呼应,两两问答练习正是舞台群戏结构的来源,关于恐惧的讲座是饱含感情倾诉的前声(每个演员的表现都非常动人),言语是灵感驱动的火车,是触摸灵魂的手;舞台调度的设计极为匹配所谓「亲密」关系结构,直视观众的隔空交流,背对摄影机的角度,这个有限空间兼具了间离感与沉浸感。
L'Amour Fou和Out 1的配方,排戏+戏+政治大戏。内景卡萨维茨,外景黑泽清。卡萨维茨经常迫冲胶片,撕裂连续性,维持注视的强度。滨口则任其欠曝,有点丢了强度,在《夜以继日》里光的流动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