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途秋恨(1990)的剧情介绍
晓恩(张曼玉饰)留学归来参加妹妹的婚礼,期间发觉与母亲葵子(陆小芬饰)的隔阂与矛盾只增不减。直到陪母亲回日本探亲时,她才真正开始了解自己的母亲。原来在抗日期间到满洲投靠哥哥的母亲,结识了当时身为军官的父亲(李子雄饰),并与其结婚,战后决定随丈夫一起搬到澳门生活。因生活习惯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令母亲与公婆同女儿之间的隔阂与误解不断。然而在母女俩终于取得了沟通与谅解之时,却从大陆传来了从小带大晓恩的祖父中风不良于行的消息,向来和他们不和的母亲却要求忙拍戏的女儿一定要去......
客途秋恨(1990)的影评
成人后用自己的方式重新丈量故土
太戳心窝子了,上一次在电影院这样涕泗横流还是《诗人》。我似乎格外中意异乡人的故事,仿佛是在照镜子。伦敦中餐厅里的春卷、遥不可及的BBC面试机会、白人朋友称为“oriental”的项链、夜店里无人问津的孤独…这些我都懂。这是晓恩的异乡 ...
从《客途秋恨》到《客途秋恨》
一开始只是注意到电影中低回反复的小曲“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查阅网络得知,这是一首有名的传统粤曲,名字就是《客途秋恨》。这首粤曲的创作史可追溯至清代嘉庆年间,最初是一个名叫缨艮的学者描写妓女凄婉生活的 ...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许鞍华根据她妈妈的经历拍的一部电影。关于小人物被时代潮流裹挟的悲情人生,也关于母女如何达成和解。张爱玲说过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在日本别府的海边,听完母亲讲述曾经的陈年旧事,张曼玉扮演的晓恩紧紧抱住母亲,那一刻,她放下 ...
许鞍华的知识结构:为何是香港?
作为一部自传式电影,对于了解许鞍华本人及其作品有很大帮助,电影本身很简单,拍摄手法也有些老套,不多讲。我主要想记录下,许鞍华的自我认同是如何建立的,她对于香港的认同是如何建立的。看完这部影片就会知道,许鞍华的爷爷魂牵梦萦的是中国,对 ...
借碟的时候,朋友说,就听歌好了,电影不好看,可是看完后,我倒是不赞成他的说法。
是很旧的片子了,有问题也不奇怪,但是感情上,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其中三段是印象深刻的,
其一是母亲和小舅吵架后酒后大哭,“我要让他们看看,他们有的我都有”;
其二是母亲回忆父亲当年挽留她留下的情节,“我的记忆中,他是这样说的,‘我希望你留下来永远和我在一起’”;
其三是爷爷对晓恩说,“不要对中国失望”。
回头再想那首歌,更增唏嘘,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命运是那么可悲,
“生命是一条任性的河川,急急缓缓,甜甜酸酸。秋天
我总觉得妈妈是张艾嘉演的...
以家庭个体经验,呼出香港本是客途,却最终变成归地。而隔岸遥望国家,已成秋恨。以小托大,全片皆是个人的体验。却让人感到能与历史相接,收尾时气魄很大。那句 要相信中国,中国会好起来的。令人垂泪。自传题材能读到导演不少个人密码。那些东西在以后的作品反复出
许鞍华自传,“不知身是客”,伦敦-澳门-香港-别府-广州以及闪回中的满洲。前半段真是不怎么抓人,完全就是在看演戏,陆小芬的表演痕迹尤重。后面到了日本,才慢慢开始找到感觉。剪接既像害怕煽情,又像生手操作,好在母女故事情真意切,哪怕是念旁白都会感人罢!以及“不要对中国失望”
许的自传式电影,有很多怀旧的元素,香港澳门广州日本……爷爷说的“不要对中国失望”那一段看得人鼻子发酸。而编剧,竟然是吴念真呢。
总是要把对方撕碎,才能重新整理出一段原本缺失的感情...
陆小芬总感觉太年轻,而且表演情绪过度
背景是巨大的国族历史问题,处理得比《人在纽约》踏实。剧本降落在母女关系的和解,而客途、秋恨并不仅止于此。这片子大概是理解许鞍华的钥匙,若文艺便要谈生命,若政治便要谈仇恨,“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刚刚好找到一段暧昧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