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气、植物、外销画(2017)的剧情介绍
鸦片战争后,驻扎香港的英军中弥漫着对于南中国地区热带湿热气候的焦虑与恐惧。19世纪流行的瘴气理论将瘟疫和空气、环境与种族联系起来,而这些焦虑间接地决定了香港直到今日的阶级分化和空间形态。这一时期港英政府开始着力于港岛的绿化,香港植物园的建立同时又肩负着为大英帝国博物学科收集整理殖民地植物和自然知识的任务。英国博物学家对于植物的档案需求促进了外销画在欧洲的流行。本作品着眼于梳理殖民地早期殖民主义和帝国扩张对于粤港空间与自然形态的影响,也试图探讨在这一框架下东西方文化抑或商贸交流的模式与今日的异同。
瘴气、植物、外销画(2017)的影评
(本文发表于“电子纸镇”公众号)王博与潘律的双屏影像论文《瘴气、植物、外销画》(2017)通过三组核心意象的相互勾连,揭示了其与英国在华殖民统治(尤其是鸦片战争导致香港割让的历史)之间的深层对话。作品聚焦于邱园皇家植物园在华植物采集 ...
装置、文本、影像和found footage的配合特别好,细腻详实又不故弄玄虚。
难得看到一部华语装置/论文电影。
#2024东亚女性影像艺术展·南艺
装置艺术的即视感更强烈些,感觉更适合在展览中循环播放
对长片印象挺好,这次看了短版有点不经看。片子的方法论在殖民研究、东方学里算样板戏八股文。观感像是读海外汉学家专著,课题切入足够有趣有噱头,写作方法照本宣科,结论阐释荒腔走板,离东亚社会很多内容真实面貌相去甚远(还好本片没有这个走向),比如田晓菲。
植/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