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姑娘Lachinoise(1967) 中国女(港)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主演:安妮·维亚泽姆斯基/让-皮埃尔·利奥德/朱丽叶·贝尔托

语言:法语

类型:剧情/喜剧

上映日期:1967-08-30

法国 96分钟/Argentina:99分钟

中国姑娘Lachinoise(1967)的剧情介绍

60年代下半期的某一天。巴黎某区。银行家的女儿维络尼卡在一位已同双亲外出度假的女友处借来的住宅里,召开“马列主义共产党”支部会议。房里堆放着一大批小红皮书,墙壁上醒目地挂着一些手写的毛泽东语录。在从北京传来的无线电广播声中,维洛尼卡宣布支部正式成立,并以“阿登-阿拉维亚”的命名,以纪念被法国共产党开除出党的这一同名小说的作者波尔·尼赞。支部成员包括青年演员吉罗姆、女佣人伊沃娜、画家基里洛夫和大学生亨利。维洛尼卡给支部规定的任务是“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正值此时,原先缺席的亨利走了进来。他血流满面,是在巴黎大学同法共党员们进行关于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辩论时被打伤的。这使维洛尼卡更有理由宣布她的“路线”的正确性,即不仅不与法国共产党为伍,而且视其为主要敌人……
导演戈达尔醉心于宣扬毛泽东主义,他的这部机敏的讽刺作品激怒了循规蹈矩的批评家。戈达尔当时的妻子AnneWiazemsky在片中饰演一个哲学系学生,她对校园里的四个毛主义小组成员很同情。他们的目标老是为外界因素所干扰,如招贴海报,红宝书,教条化的颂歌等,似乎总也弄不清自己政治信念的真正含义。他们也不能对实践活动给予任何一点思想上的支持。
戈达尔显然处处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尽管在描述他们的狂热时尽量向革命者的传统风格靠拢。

中国姑娘Lachinoise(1967)的短评

  • S/Z

    研究文革,学习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和输出价值观:传统文化是不行的,传统文化是女性的,是被观赏、被想象的,像日本文化西藏文化那样,被拿来当做“东方”保护和把玩的。文化是要创造性的,“史无前例的”,文革中的破坏,是打破自己的东方想象。

  • 米粒

    其实这一部里那些本来很经常让人出戏的戈达尔的标志性的跳接、乱配音乐已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收敛,只是在前半段的小组学习段落配合了一些,以展示年轻学生关在屋子里就想搞革命的荒诞--但戈达尔不是取笑,是真的在思考左翼思想的未来可行性,这一切发生在68前夕就说明了很多。火车上的对谈很精彩

  • 海带岛

    漂亮的文艺青年们学毛选搞暗杀拍战斗电影 最后成了被招降的中产阶级 其实 革命这种话语体系 都是有闲的青春才能支撑的

  • 谋杀游戏机

    戈达尔这不安分的左派分子永远这样狂热极端,而他的天才之处也令普通人和其他新浪潮导演难以望其项背。越战泥潭,萨特无望,苏修难堪,一群法国青年将目光投向东方。跳切,絮语,毛语录,三原色,革命就是恐怖,1967一语成谶。

  • 冰红深蓝

    戈达尔转入政治电影时期的标志性作品。1.对巴黎毛主义者狂热活动的描绘预言到了68年的五月风暴。但戈达尔的激进立场与电影本身又有距离,电影更像是对过着资产阶级生活却空谈革命的青年人的讽刺。这也是戈达尔的左翼电影难以逃脱的内在矛盾,而激进实践又会沦为恐怖主义。2.作为论文电影,手法基本与新浪潮时期相同,五花八门的间离手法,中断声画的黑底三原色字幕卡,对图片和字词的拼贴,声画分离与媒介自指。3.各式自指/自嘲/自批:语言——三原色吃遍天、(演员们)将政治与戏剧/现实与游戏混同、重新把语词看成材料与声音;擦掉一黑板的作家名,仅留布莱希特;直视镜头的摄影师;每次打板瞬间画面都被大叉否定/强调。4.对国际关系的游戏式扮演:国旗眼镜,玩具飞机大炮与超级英雄漫画,红宝书掩体与变形收音机枪,箭射名人照片墙。(8.0/10)

打开App,看更多热门短评

中国姑娘Lachinoise(1967)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