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河补习班》马皓文和马飞
晚上带爸妈去看了《银河补习班》,总体来说,这部电影符合豆瓣6.2的评分。有其闪光点,励志和让人感动的地方,演员的演技和影片对细节的处理都无可挑剔。当然,也存在偏激,鸡汤化和缺乏说服力的地方。
电影的开篇,便把时间定在了2019年12月,属于未来的时间,属于虚构的时间。电影和文学作品离不开现实依据,也离不开虚构。电影的年代感,体现在细节的精心处理,电影涉及到的过去的每一个年份,都会有代表性的事件,歌曲,以及人物衣食住行的方式。细节增加真实感和可信度,让观影者更好地融入到故事世界。好的电影和文学作品都存在合理范围内的改编和戏剧化处理。如果完全等同于现实,则会让人缺乏审美距离。一方面,我们融入电影和文本所构建的故事世界,另一方面,我们也会被提醒,这是戏剧,不是现实。
父亲马皓文是一个正直有才华的人,即便遭遇人生的重大变故,目睹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依然不服输,不言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座桥”,他有自己的骄傲和自己的坚守。他始终相信自己的儿子是最聪明最出色的孩子,即便在别人看来是“缺根弦”和学渣。他启迪他的思维,唤起他的兴趣,培养他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发现内心和寻找梦想。“一直想”是马皓文反复告诫儿子的,面对困难,不要轻易言败,而是想办法面对和解决。
很多人对这部电影最大的诟病就是偏激,马皓文的教育方式过于心灵鸡汤,缺乏真正有启迪性的帮助。不让孩子做作业,给他买电脑,期末复习期间带他游山玩……这些确实过于脱离现实,毕竟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而非灵光一现。马皓文对马飞最大的帮助,除了恢复其自信外,还培养了其兴趣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不是立刻在应试教育变现的,体现在孩子长久的发展中。
这部电影过于批判应试教育,把应试教育的代言人——教导主任刻画得过于平面,完全成了一个反派人物。他一脸不屑地看待马皓文父子的行为,阴阳怪气居高临下地说:“莫名其妙,荒谬绝伦。”他认为“煤球再怎么洗,也变不成钻石”,殊不知美玉亦需要打磨,马皓文便是马飞的打磨师:“当他走出这座学校时,他会是这个学校最优秀的孩子。”
除却对教导主任的“妖魔化”外,其实在电影里还是看到这位教导主任的温情之处的,他一门心思在教育事业,即便年过花甲,依然心系教学和学校荣誉。他认真负责,凡事亲力亲为,早年不易的求学经历,使得他对学生们要求严格甚至严苛,他希望学生们能刻苦努力,有一个好的前程。他收养孤儿,花费心血将其培养成优秀的高考省状元,却没有培养他抗打击,面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从省状元到疯子,里面也有他的责任,他看着疯子一样被保安驱逐的养子,心疼,后悔,痛彻心扉。
当然教导主任偏激的教育方式,一味打击和讽刺学生,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的方式也不能让人苟同。不是只有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才值得老师喜爱,才是优秀的。想起高中班主任把上一届学生留在墙上的“清华北大,我之追求”的横幅撕下来,想起其面对学生所看的《清华北大不是梦》所流露出的不屑,教导主任又岂只是影视化的一个“小丑”?
高中也好,大学也罢,都只是每个人生命的一个阶段,是通向更好自我的过程而非结果。应试教育不是洪水猛兽,一味素质教育也脱离现实。教导主任和马皓文作为二者的代表,倘若权衡,便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需要努力和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也需要被鼓励,去发掘自己的潜能和兴趣所在。初高中也是学生性格和人格养成的重要阶段,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和鼓励,而不是因为一时得失就否定和打击。
此外,影片对于马飞母亲和继父的刻画虽有点戏剧化和喜感,却不可否认,他们同样是关心孩子,尽自己所能为孩子谋一个好的前途。如马飞的母亲辛苦赚钱供孩子读书,在前夫马皓文缺席的多年,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为了孩子不被开除,在校领导面前卑躬屈膝地求情。较之马皓文的乐观和理想化,马飞的母亲更加现实,她知道孩子的缺点,也深知竞争的残酷。她绝不是马皓文的对立面,而同样是位好母亲,只是对孩子缺少一些积极的教育方法。
印象最深的是,马皓文面对学生高考后的狂欢,对教导主任说:“刚考完试就急着撕了课本和试卷,你相信他们是真正热爱学习的吗?”学习是终身的事,不是为了应试,不是为了世俗和一时的荣誉,而是弄清自己的内心,持之以恒地去做真正喜爱和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