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贾宝玉与林黛玉在这一回里见了面,红楼梦的故事正式拉开帷幕。

...

林黛玉初进贾府

前两回已经有“木石前盟”的铺垫: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因前缘未尽,将一同下凡历劫。事后我们知道,绛珠草是林黛玉确定无疑,神瑛侍者就是贾宝玉,当然,也有偏门瞎扯神瑛侍者是薛宝钗的(这拥林派是有多看不上贾宝玉哇!)。林黛玉初来贾府,就提到一个癞头和尚的疯话: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外,凡有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Flag其实在第一回中已经立下了,绛珠仙子的还泪之说: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到底是讲恩义的中国人,直接谈情可耻,要谈也要扯上报恩,白素贞与许仙的故事也是以报恩开始的。不同于白素贞,绛珠仙子没有妖精的法力,也不同于织女,没打算白给人做老婆,只说要把一生的眼泪还给神瑛侍者,可知宝黛相逢后必有一段缠绵苦恋,是非常伟大的悲剧,悲剧如何开场?与才子佳人型的小说不同,像流传于世的《西厢记》、《玉簪记》、《白蛇传》等,都有一见钟情的套路可循,而曹雪芹并没有刻意模糊非主角人物和叙事背景,只为让两人来一场惊天动地的初见钟情。在黛玉抵达贾府的那天,不肯多走一步、多说一句,她忙忙的见了许多人,见过外祖母贾母,见过凤姐和三春姐妹,也去宁府见过邢夫人,再来到舅母王夫人的荣禧堂,被她仔细叮嘱了一番家里有个混世魔王休要睬他的话。原来这贾宝玉往家庙里还愿去了。而黛玉在扬州时也听母亲提起过表兄,几乎全都是负面信息:顽劣异常,不爱读书上进,最喜在内闱和姐妹丫头们厮混;外祖母又溺爱异常,无人敢管。一直等到晚饭时间,丫头报宝玉来了,黛玉还心想,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等看时却原来是这样一个青年公子: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黛玉大吃一惊,“倒像在哪里见过似的,何等眼熟!”

...

宝黛初会,一见如故

那边宝玉也看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宝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在越剧版红楼梦里,此时此刻两人就要扬眉甩袖开始“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经典唱段。一个唱,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一个唱,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这宝黛初会,宛如高山流水,充满着茫茫的浮生苦海之中知音重逢的欣喜。

...

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知音就是知音,不仅合眼缘,也合脾性。稍后宝玉又问黛玉有玉没有,众人都不解,只黛玉忖度到了回答没有玉。结果宝玉第一次摔了通灵玉,黛玉落下了两人见面后的第一次眼泪。她没有玉,但是很快就要来一个有金的宝钗,尘世的还泪之旅开启,她的眼泪就要从春流到冬尽了。

...

电视剧版的薛宝钗初进贾府

《红楼梦》的并蒂之花《金瓶梅》里,兰陵笑笑生也用了一段花团锦绣文字来写潘金莲和西门庆的初会。

《金瓶梅》借树开花从《水浒传》中的金莲故事铺展开来。金莲二十三岁之前,经历太丰富:被亲母两次转卖、幼时于王昭宣府学唱、于张大户家落身、再嫁与卖炊饼的武大,勾搭小叔武二遭拒。在命运洪流的漩涡里沉浮,她还来不及喘息,马上就来到了第二回,俏潘娘帘下勾情,老王婆茶坊说技。这时是三月天,武大照旧出门卖炊饼,金莲照旧在楼上支起了廉子。人生于她是一场戏,那一方戏台已经搭好,只等人上场。隔壁的王婆就像死神派出的小鬼,在一侧摇着蒲扇魍魍地窥视。而金莲无知无觉,在廉下看人。

...

1998版水浒传,武松和金莲

...

2011版水浒传,武松和金莲

当然她看的是男人。以金莲的美貌,“芙蓉面冰雪肌”,性格,“十三岁就描眉敷粉打扮得乔模乔样”,和不能不说悲苦的遭遇,她在尘世上辗转流落,遇到的也全都是男人。张爱玲笔下的红玫瑰王娇蕊,多年后与佟振保重逢,振保笑话她只能遇到男人。然而金莲不如娇憨的交际花娇蕊,她没有半分好运气,在遇见西门庆之前并不曾有过顺心日子。这一次,金莲在廉下看人,刚刚巧支廉子的叉竿打到了一个:“把眼看那人,也有二十五六年纪,生的十分浮浪”。她情知自己不是,叉手向那人深深拜了一拜。西门也曲腰还诺,离去时“回头了七八回”。

...

潘金莲的经典动作

在金莲以往的人生经历里,不论是年老惧内的张大户,愚钝老实的武大,还是一出场就披一件猩红大袈、面对她只低头的武松,此刻是独属于她的一刻,异样光彩。这个从楼下路过的与她对拜的人,这一瞬间品貌相当的两个还没有后来的种种不堪----这是她第一次对一个人有意也得到了那人的回应,两人互拜简直如龙凤对舞,也值得看客们的感叹。

...

西门庆频频回首

     也许人只有经历没有选择,金莲不能出生在书礼簪缨之族,黛玉也不能选择成为潘裁缝的第六个女孩儿。人在特定的环境只好做出特定的行为,说一个人的堕落代表全人类的堕落也无可厚非。存在即合理。《金瓶梅》实际上是比《红楼梦》更悲悯的一部书:它没有道德高点,只描出茫茫浮生,众生皆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