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明玉或樊胜美将来当了母亲,会给孩子怎样的原生家庭?

《都挺好》在热议中剧终,但电视版和原著的结局不同,可能是电视观众习惯于美好大团圆,所以特意修改为老二浪子回头知错悔改,作妖老爸患阿茨海默还惦记给明玉买习题,而一辈子被轻视被利用被否定和攻击的明玉反而辞职回家伺候父亲养老。用明玉的善良、勤奋、正直、艰辛、眼泪、委屈滋养了这没良心没担当的一家子老老少少。

很多人为明玉不平,也有很多人觉得她和樊胜美的区别就是差钱不差钱。钱只是最后的表象,表象之下是他们对原生家庭的不同处置方式,显然明玉更坚强独立,樊胜美早期只有逆来顺受,直到后来才在一众朋友支持下有点小小的自我坚持,划清边界。

被爱绑架,被孝道绑架,在夹缝中煎熬的不止一个苏明玉一个樊胜美,苏明玉是少数奋斗成功的美少女战士,大部分是樊胜美这样强大不足心软有余的传统观念束缚下的女子。有一天苏明玉或樊胜美当了母亲,他们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人会觉得他们一定对孩子公平,耐心,儿女一视同仁,但在现实里也存在很多相反的情况,那就是从一个痛苦模式的原生家庭的成员长大后复制了曾经的家庭模式给下一代。

...

前几天我发了一条消息在头条,三十万阅读,广泛的讨论,每一条留言我都仔细看过,几乎异口同声反对重男轻女:

“一线城市知识分子老年夫妇有一儿一女都已长大,他们给儿子买了一套房,女儿结婚后自己买了房。现在老人要立遗嘱,把自己住的楼房留给儿子,即将拆迁的平房院子留给儿子,但万一拆迁不管两套还是八套给女儿一套,其余都给儿子。养老归女儿。也就是说,万一不拆迁,女儿啥也没有。拆迁,得一套房。女儿说,你们一毛钱财产没有,我照样管你们,但是你们有的话我要一半,我也一样管你们。你们觉得亏,没问题,都给儿子我可以不要,我还管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

但是我没有说明的是,其实文中重男轻女的母亲本身就是从重男轻女家庭走出的,童年时家里姐妹多,只有一个弟弟,那时候铁饭碗是可以接班的,唯一的接班机会给了弟弟,家里的房子给了弟弟,拆迁几百万几套房子都给了弟弟,女孩们得到的是吃不饱穿不暖不让上学,三十晚上不让吃饱还挨打,鼻梁骨被打断。可是这位母亲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子女之后,却完全沿袭了自己原生家庭里重男轻女的那一套,且丝毫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

看过《都挺好》和《欢乐颂》,我们当然愿意相信苏明玉和樊胜美将来会公平对待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女儿,但也依然有很多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沿袭曾经的原生家庭错误的教养模式,包括且不限于重男轻女,也包括家庭暴力、与子女间沟通很少只管提供生存条件就以为尽到了责任。

例如前些天十二岁少年弑母案,家庭与孩子缺乏语言沟通和情感沟通,只管给饭吃给衣服穿,饿不死冻不死就算完,孩子跟爷爷一起生活,也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母亲与孩子感情疏离太久,又突然拿出家长权威高压管理激起逆反,这样的原生家庭长大的孩子并没有与家长建立起健康温暖的亲情关系,案件背后有很多值得深层次思考的原因。

比如《心灵捕手》里的心理学教授和天才少年,他们都是童年受到过父亲毒打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以至于天才少年玩世不恭,也冲动暴躁,内心又极度缺乏安全感。而教授主攻心理学,又何尝不是花掉大半生的时间在自我疗愈。

...

在核心家庭中(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是生命的延续,但孩子也是有独立人格独立使命的,现在很多家庭都只要一两个孩子,孩子的教育养育问题是父母关注的重点,当然也关系到家庭幸福质量。不管我们自己曾成长在怎样的原生家庭,今天我们已经有能力为下一代构筑属于他们的原生家庭了,你,我,明玉或胜美,我们也需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关注和引导,让下一代孩子们成长在一个积极健康的原生家庭之中,这样才意味着,我们没有白经历曾经的那些不快,没有白看这些精彩的剧集和电影。

教养孩子要尊重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规律。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孩子的身心发育也呈阶段性变化,拔苗助长违反自然规律,也剥夺了孩子本该享有的自由欢乐。

美国精神分析理论家将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归纳为:

...

可见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身心发育水平,所以心理发展、道德认知、人格品质都有不同的侧重,家长不能忽略发展规律而一意孤行,把自己认为“好”的一切强加给孩子,比如什么三岁能认一千个字,五岁能背一百首诗,昙花一现的“表演”未必有好的长远效果,只是满足了家长之间的攀比虚荣,牺牲的是孩子的健康快乐。

孩子是爱果实,,不是捆绑伴侣的工具,不是达到某些目的的手段,不是为养老而生育的童工,也不是投资的期货。孩子是贝壳里的珍珠,父母所缔造的原生家庭就是那两扇坚固的粗糙的贝壳,给孩子爱和保护,温暖和支持,给孩子遮挡风雨,呵护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爱孩子,就爱孩子本来的样子,无条件的接受孩子,这样孩子才有满满的安全感,会更有勇气面对外面的世界。当然,对孩子客观存在的问题,也要教育引导,前提是注意方式方法,尊重发展心理学的规律。

...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伴侣要保持态度一致,平等、宽容、积极,不苛求不强迫,尊重,信任,鼓励。同时,很多夫妻都只生育一个孩子,本身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所以,也需要共同学习,不能盲目的凭感觉,凭想当然。不要拔苗助长,不要和其他孩子比较,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要粗暴,不要打骂羞辱,不要惩罚,也不要冷战。

教育孩子不是一方的事,需要双方共同完成,缺少了任何一片贝壳都是缺憾,更不能直接把丢给老人,造成心理阴影和难以弥补的心理缺憾。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尤其重要的家庭幸福要素。

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我们是第一次做父母,做父母之前我们也做过孩子。起码的共识应该是家庭成员之间要有起码的尊重和平等,要有温情和爱,要反对家庭暴力,无论是伴侣之间还是大人对孩子,包括暴力和冷暴力。愿你我依然记得,自己曾经在童年时的心愿,愿那些曾经的委屈和眼泪不再传递给下一代,愿更多的孩子成长在积极健康幸福快乐的家庭中。

(本文已开通原创保护,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咨询/合作/约稿请私信,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