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和朋友一起去影院看了最近呼声很高的爱情片《比悲伤还悲伤的故事》,进场前和朋友打趣着互相问是否带够了纸巾。虽然我也因为悲伤的剧情留下了眼泪,但是总的感受不是很好,似乎被强行灌下了片方熬好的一锅悲伤浓汤,如果说这种贩卖悲伤情绪的做法,我不是很认同,那影片的结局简直是在标榜脆弱,让我更不能忍。车祸癌症的狗血剧情都不谈了,但如果只有殉情的爱情才是最好的爱情,我怕这种奇葩的价值观世界观真的会带歪现在年轻的小朋友们。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海报

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走了,活着是否还有意义?

      男孩哲凯的父亲因白血病去世,母亲留下足够他长大成年的钱后,狠心地抛下了他。他的世界开始无助,灰暗,似乎活着就是一种惩罚。直到遇见Cream,一个让他的生命重新鲜活起来的女孩。一个因车祸失去了父母妹妹,仿佛被全世界遗弃的同样孤独的灵魂。故事叙述到这里,我并没有留下眼泪,因为总是感觉哪里不太真实。故事需要主人公惨,于是两个人完全地没有了家庭,只能相依为命。如果现实当中真的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或多或少他们的生命中也会出现一两个对他们的人生有特殊意义的其他人,而电影中的他们,除了彼此就已经和这个世界不再有任何的关联了。且不论这种事情发生在现实中的可能性有多高,就问问自己生命仅仅存在于两个人的关系当中吗?未免也将生命描述得太过于轻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那么一个爱到无法自拔,感觉自己随时可以为他献出生命的人。但如果真实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你失去了一个如此重要的人,也不会选择随他而去。因为真实的社会关系中,我们一定还有一些人需要我们坚强地活下去,而不是任性地去死。

脆弱,是不值得标榜的!

      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不想苟活于世。表面看起来没毛病,认为爱情就是自己的全部,这世界上的大多数痴男怨女可能感觉应该很正常。但是我想说,这真的很幼稚。首先问问自己,你爱着的这个人,他即使是要离开这个世界,是否也希望你能好好活着?如果不是,那我只能说那些一起殉情的情侣是因为全世界对他们的阻挠,而以死明志。如果正常相爱的两个情侣,即使其中有一个会先离开这个世界,那也不会想要对方跟着自己去死的。


...
《恋空》剧照,女主角美嘉怀着对永逝的弘树的爱坚强地活下去。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部11年前的日本爱情电影《恋空》,同样是男主角弘树因病离世,但女主角美嘉的选择不是跟随着弘树去死,而是带着对他的爱继续地活下去。当时也有很多人吐槽《恋空》的剧情狗血,但相比《悲伤》,恋空从人性的角度显得更为真实。恋人永逝,我会怀着对他的爱,勇敢地活下去,带着你的那份生命,一起活下去。现实生活中,如果恋人离世,我们便都轻生,世界人口大概会少四分之一吧。不排除把爱情当做生命的人,会选择像Cream一样,为爱情殉葬。但这类人情感脆弱,人生除了珍视的爱情,其他的都可以不用负责任。一个真实世界的人,除了爱,还有责任,无论是对家人朋友或是对社会大众,都是有一部分的责任在的。生而为人,我们不只是为了爱而活下去,同时我们也承担着对这个世界的责任。


...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虽然已经被说烂了,还是借用表达一下。一个正常的人,首先是有生存和安全的需求,接着才有爱与归属以及尊重的需求,而最终的人生高度,是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在这部电影中,Cream的人生走到了“爱”的层级,却放弃了后面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爱,我不能活。换句话说,我脆弱,我有理。这世界确实有很多脆弱的人,我内心是很同情这样的人,因为他们对生命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爱情上。

家国大爱与个人情感无法对比,为家国殉难很崇高,但如果认为殉情很高级,那就更糟糕了。

      和朋友走出影院,她没有哭,她说她的泪点很高,没哭但是觉得故事还挺不错的。我正好和她相反,我虽然哭了,但并不是认为故事很好,而是我泪点确实低,更多的是因为音乐及演员的表情,让我产生了一部分的共情。音乐的神奇之处在于,即使你不知道它在表达什么却仍然可以感受它,大多数人在第一次在现场聆听交响乐的时候,内心都极容易被感染而潸然泪下。而演员贴近真实的表演,也让观众一同沉浸在悲伤的情绪当中。陈意涵和刘以豪的演技,也让大家感受到男女主角的情感,为之动容。但整个故事的败笔,除了大家都在吐槽的坑男二的奇葩价值观,就是这个标榜脆弱了。

...
《无问西东》海报,四位主角面对困惑、挣扎、选择时的勇敢无畏令人动容。

      相比《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像《无问西东》里的那种家国大爱,或是努力从自我挣扎中解脱,或是战胜了对人生的考验,都无比地令人动容,因为角色的勇敢和拼搏,永远在激励着人们怀揣着希望,努力前行。在情感中,亲情比爱情更打动人,家国大爱比小情小爱更宏大感人。而生死更是动人故事当中最抽中泪点的部分,所以今天我在影院留下的那些眼泪,大概是来自于哲凯的离去,生命逝去永远无法挽回,也许是让我联想到这世间许多身患重疾恐将离世的那么多鲜活生命,为他们感到惋惜。

...
《一公升的眼泪》海报

      2005年的日剧《一公升的眼泪》也是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主要是因为这个角色真实,而故事也是通过真人真事改编。池内亚也15岁便换上了重大疾病——小脑脊髓变性症,但从不能理解“为什么病魔会选上我?”到下定决心努力无悔地度过每一天,不给自己的青春留下一丝遗憾。这个十几岁的鲜活生命历经了怎样的内心挣扎,留下过多少不甘的泪水,却又鼓起了多大的勇气来重新乐观地面对这注定悲剧的生命。坚强的内心,更能赢得观众的认同。而《悲伤》的结局,故事像让观众同情女主的脆弱,认同她对爱情的忠诚,用殉情来让爱情升华,这真是可怕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年轻的学生们,在最感性的时期,如果被这样的价值观所影响,那是狠有可能会引导孩子们走向极端的。影片想要贩卖悲伤,我能理解。但是标榜脆弱,甚至是以错误的价值观引导年轻人,真的是太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