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记述一些个人在观影后的感受,并无意成为一篇影评。

初识本片是在朋友圈看到关于赵婷的报道,后来在朋友介绍下了解到片子的精神内核。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资本主义的讽刺算是唯一的剧透,好在带着这些看完,感触与此几点无关,反而另有得着。

“那是木星,在宇宙大爆炸中,亦有部分来自木星的元素进入了地球,进入了你我的身体,变成了我们的一部分。现在,伸出你的双手,你所看到的星星,也都在我们的手中。” 当人群聚集在星空下,一位很显然是天文爱好者的人如此分享。多么有趣的关于人类渺小的反驳,同是人与宇宙的比较,这却让人充满了掌控感,对生活,对世界的掌控感,对生命之所向的掌控感。

感谢这部影片,给身陷都市的我一次旅游和释放的机会。白雪皑皑的北美大地,忽而落日余晖,忽而一望无际,巍峨山沿连绵起伏,典型的美国乡村景致。这种舒适,不是快意心致的舒爽,更像是在每日徒劳的奔忙中偷来了两个小时,凝视带着永恒意味的日落,宣告一场自我解放的“Me time”。

旷野的景色,也曾在美国留学时数次的自驾经历中体会过,我甚至认为,在美国一年的留学生活和“浪迹天地”的内核有共通之处。数年前曾在微博写下“也许花一年出国留学交换,不是努力,反而是逃避原本扑面而来的现实而已”。然而毕业人终有去路,为了各自的目标出发,所到之处也从未熟悉,一路无从停靠。我们会遇到谁?前面是什么样的风景?总是要在路上,经历过了,我们才会知道。

身在香港10年了,总有朋友在不断离开,今年感受更甚。有时候也觉得自己是反骨,似乎回去内地是失败的标志,没有能够在香港混出点名堂,乃至每当家人朋友聊起,我会出于防御性地陈述“我在香港过得挺好,回去一定不适应”之类的话语——多么像一个在RV住久了的自己。

关于See you on the road。导演所记述的是我们一直在路上的心情。浪迹者像开荒者,是pioneer, 实践着我们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对世界充满热情,怀念过去,怀念身边的人;倘若重新开始另一种生活,仿佛是对过去的背叛。在无所依的世界中,当我们还没有找到值得留存的人或生活所处,我们如何在路途中停下脚步,并告诉自己“到这里就好了,可以了,就这样吧”。

可以吗?现在的我,答案是不可以的,或者说总是会不甘心的。为什么单身?总有可以结束它的方式,可不愿意将就,成就了一个个孤独却又勇敢的灵魂,在木星照耀下寻找值得抓住的星辰;为什么不满足现状?夜晚灯下的笔记,你的计划,你的畅想,那些为了能走得更远去看一看,作出的改变,不也正是在一脚一脚油门里,人生仪表盘上一步步跑出来的两万多英里吗?

下周,又有朋友要离开香港,搬去上海了。她是我所喜爱的独立电影人之一,也正是开头说到的,介绍给我这部片子的精神内核的姑娘。在她的告别派对上,我想以以下电影中的原话,送给她,这位同在香港奋斗了八个春秋,在此刻选择换条车道赛跑的姑娘:

"One of the most things i loved most about this life is that, there’s no final goodbye."

"I’ve met hundreds of people out here, and I never say a final goodbye, but you just say all “I’ll see you down on the road”, and I do. I see them again, and I am certain in my heart - I’ll see you again."

你我都是路上的行者。

所以,让我们不说再见,却只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