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映的韩国电影《流感》是一部标准的灾难片,故事紧凑,不乏宏大场面,也是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后被广泛讨论的一部影片。

...

该片讲述的是一群偷渡客躲在集装箱中偷渡到韩国,没想到几乎所有人都死在集装箱里。跟他们一起偷渡来的,还有高致病性的流感病毒。整个集装箱内的偷渡客几乎全部死亡,只有一人拖着羸弱的身体侥幸逃入闹市之中,他的每一声咳嗽,都让这种致死率极高的病毒在人群中疯狂扩散。短短一天时间,病毒迅速蔓延到城市的各个角落。许多人在不知不觉间被感染,进而将死亡的阴影引向周围所有的人。

一时间,繁华的都市成了人人争相逃离的灾区。前一秒还在享受着太平盛世的人们,下一秒便毫无防备地跌进死神的陷阱。而本应是维护人民利益,是人们希望的国家,为了所谓的国际影响和更多人的利益,封锁了疫情暴发的盆塘地区,实行了残忍的军事化管理,屠杀患病群众,最终引发了暴动。而在隔离的城市中,人性的龌龊与丑陋同样百态尽显。

...

说实话,这虽然是一部以流感为题材的灾难片,但相比《传染病》,并没有对疫情的发展与防控进行平铺直叙的展示,对照当下的疫情,虽然同样真实非常,但笔者觉得这部影片更是以疫情作为隐喻,揭示的是政治的暴力,在面对灾难的时候,制度往往会牺牲个人的利益乃至生命。因此,正像网上的评论一样,《流感》似乎更像是平民抗击暴政的故事。

当然,如果经常看韩国的电影,不难发现这样的叙事多少有些老套,而这样的情节可能与韩国的历史不无关系。

影片中,国家面对的抉择难题,让人们不难想到伦理学上著名的“电车难题”。

...

影片中,高致病性的流感病毒在盆塘地区蔓延,死亡人数急剧上升,感染规模快速扩大,由此发了混乱,一座城市顿时成为一座瘫痪的垂死之城。在致命的流感病毒面前,人性和金钱一样变得一文不值,到处都是打架、抢劫,焚烧,从空中俯视盆塘已是一片狼藉,每个人都在奔波疾走希望逃离这座魔鬼之城。对于国家而言,流感病毒在这座城市蔓延的现状就是一个“电车难题”,而被感染的这座城市就如同“电车难题”中被绑在另一条轨道上的一个人,那些以首尔为主的这个国家里没有被感染的城市,就像是被绑在另一条轨道上的五个人。

...

那么难题就来了,这些包括几千万人的大多数城市是这个国家的主体,是完全封锁那座被感染的城市,牺牲几十万人,拯救几千万人;还是打开封锁线让他们出来,造成更大的灾难,引发全国人民的恐慌呢?

这样一个虚拟在电影里的伦理学难题,无论最后选择哪一个都会被人所诟病和指责。影片中的电视台也做过相应的调查,对于放弃那座城市而言,从最初的只有30%的民众支持率到最后达到95%,这十分正常,人性都有自私的一面,只是面对个人生死这一刻凸显罢了。这同样是人类面对灭顶之灾时绝望、悲观和无助的自然反映。

在美国顾问和韩国总理的冷峻无情、惨无人道的表现下,韩国总统的据理力争体现了人性光辉,甚至可以说是国家的英雄。这同样体现韩美同盟之间的冲突。

不过,电影毕竟是电影,不会真的像“电车难题”那样无解。在影片虚拟的“电车难题”中,美国选择了拉动拉杆驶向被绑一个人的轨道上,同时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过故事总是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小女孩得救的同时,她的抗体也救了大家和这座被感染的城市。

不过,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思考,此时此刻,如果小女孩身上没有抗体,全国上下也都找不到抗体,那么针对这个没有治疗方案和疫苗的流感病毒,韩国总统下令打开封锁线是十分愚蠢和不负责任的,是为了救一小部分人却要使一个国家遭受病毒的袭击甚至毁灭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