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在手机上找到了自己两年前为了在电影社讲解这部电影而写的提纲,感觉还挺有意思的,就发回到豆瓣好了)

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影片标题里所说的“面纱”到底代表着什么。毛姆在创作原作时,“面纱”这一物象来源于雪莱的《别揭开这神秘的面纱》:莫去掀起那描画的面纱,那芸芸众生,称之为生活。对于女主角凯蒂而言,这句诗也是她在面纱遮蔽的世界中坎坷的心路历程。而同时,她虚荣的追求也给她戴上了一副难以摆脱的假面。这一假面是双向的:你用面纱遮蔽别人的窥探,自己也难睹世界之真实。只有在男女主逐渐坦诚相待之后,才逐渐地了解到了对方,才揭开了那层神秘的面纱。最开始,两人之间的故事实在荒唐,相识不久就要结婚、同居。这看似圆满的开端背后其实是双方极为自我的目的,电影中也对此有所交代:男主是为了获得美人的陪伴,而女主只是为了逃避家里人逼婚的脸色而已。两人相处不久就发现隔阂,女主更是红杏出墙,两人的矛盾也就此升级,男主一气之下便展开了他自私的报复行为,一来是为了惩罚女主过分的行为,另外也能强制分开女主和唐森。 影片里有一个值得讨论的地方就是:男主有没有爱过女主,以及女主有没有爱过男主。 男主说过一句:“我只是恨自己,恨自己爱过你。”在女主面前,男主是自卑的。她漂亮,自信,善于言谈,而站在她面前,他就像一个木讷的呆子,什么话也不敢说。

男主对女主的爱是自私的,也是有些蛮横的,将一个女性带到了疾病肆掠的疫区,这一举动其实已经有些报复的味道了。而让女主跟随他一起去梅潭府,一方面是独霸女主不让她接近汤森,一方面是间接地让女主认识到了汤森的虚伪。

即使是在“惩罚”她,其实他内心认定不会离开她的。我们可以从一些小细节中看出:当女主想吃未煮过的沙拉寻死时,男主也毫不犹豫地把盘拿来一起吃。女主曾问“如果我们都活着出去了会怎么样”,男主说,

其实都是可以看出男主宽恕的态度的,

女主在最后也被男主的细腻与真诚而感化,

女主去过修道院以后,回来想到了丈夫仁慈善良的一面,开始反思自己总用消极的态度看待他的木讷,他的沉默。 女主渐渐地不再将男主看作是只会工作的机器,她感受到了他对于万千生命的热爱和仁慈;而男主在远处静静地观望女主与孩童们一起嬉戏弹琴时,回忆起他们之间的初次见面,似乎也在思考着两人这般冷暴力是为了什么。

本片的台湾译名为《猜心》,两人在揭开面纱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一个相互猜心的过程。“我们互相寻找对方的缺点太傻了。”这句话是本片高潮来临之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同时也象征着男女主之间隔的那层面纱也就此揭开,在经过了多个事件的磨合之后,两人也都看到了更深层面的彼此。

讲一下对于女主的人生价值实现而言很重要的场景:修道院。之前女主在路边看到了一个倒毙在路边的乞丐,是她第一次感觉到了死亡与自己近在咫尺。那个时候她才真实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不堪,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一无是处。她去到法国女人开的天主教修道院,在那里她见证了新生命的诞生,也瞧见了无辜生命的凋零。也就是在这一次次的视觉冲击和感官刺激之下,她方才醒悟,自己原来选择痛苦而不选择幸福,选择孤立而不选择沟通,是多么愚蠢的选择。修道院对女主来说应该算是一个灵魂升华的地方, 历史背景:本故事毛姆写于1926年。故事的背景设定在1925年的中国。毛姆曾在1919年造访过中国的几个城市,对中国的政治背景以及社会风貌还是有了大致的了解。而本片的主演爱德华诺顿也是位出了名的“中国通”,不过为了拍这部电影,他还是准备了6年的资料。导演对中国的理解也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场景的真实描写上,在历史方面,导演也极大程度上地尊重并还原了当时的历史风貌。黄秋生饰演的官兵带着的是青天白日帽。他代表着中国国民党军官。后面出现的穿着西洋式军服的胖子,估计应该是北洋军阀的人,他所派遣的官兵帽子上的五色星,是中华民国建国初期北洋政府的国旗。 影片中的中国元素: 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这么古朴的中国小镇,其实是名列中国四大古镇之一的,位于广西昭平县的黄姚古镇。片中也出现了不少我们熟悉的中国面孔。如一口港普的黄秋生,拿锥形瓶喝白兰地的夏雨,对,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夏雨,不是《家有儿女》里的。导演约翰·卡兰是好莱坞导演,《面纱》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了(他的其他作品我也没看过。。)导演对中国还算是有些了解的,在历史层面上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英国军队侵略中国的事实,可以参照黄秋生与xx的对话。虽然影片中有些群众演员的中文说的也很一般,不是说普通话说得不好,而是听语调像是外国人?此方面略有点失真,可能是选角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本电影在64届金球奖荣获了最佳原创配乐奖,其中的片头曲就是朗朗的演奏。 画面和影片节奏:片头出现了很多很多不同的场景,一个是英国华丽的社交场合,一个是上海街头的仓促求婚,还有则是中国南方(现在我们知道了是广西)的田野, 用错落的场景剪辑完成了影片的开头,将故事的发生地点联系了起来。本片讲述的是一对英国夫妻在中国的生活经历,为了让影片更具有异域情调,导演在片头将不同时空的场景拼贴在了一起,恰恰让异域的陌生感表现在了视觉上。 影片的场景画面,多以中景和远景来体现,也是为了满足叙事和环境交代的任务。当镜头切换到男女主角之间的对话时,则采用了正反打光,画面上清晰地展现出了男女主之间暧昧躲闪的眼神。《面纱》里主人公的台词并不像昆汀的电影里那样台词众多,所以它的镜头也更为细致。我们可以发现本片中很多镜头捕捉了演员的面部表情,那些段落里不需要娜奥米和诺顿说太多,他们的眼神和躯体就足以表达两人的感情。这里我们可以举很多例子,男主第一次见到女主时痴迷的表情、两人在那一夜春宵前相互对望的深邃眼神、女主在片尾撕心的哭泣。 与原著的联系和差别: 原著是关于一个女性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在原著中,女主自始至终都没有爱上男主,但通过在梅潭府的经历,让她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 毛姆的创作初衷我觉得应该不是要想写什么爱情故事,毛姆听说了他在佛罗伦萨的房东的故事,可能是想写一本关于女性意识觉醒的小说。小说的结局和本电影完全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大相径庭。我只能说,电影只是套用了原著的人物设定和大致剧情。

由于角色的情感与小说中是有所不同的,所以电影中更是添加了很多小的细节。

幕后趣闻:娜奥米·沃茨在《面纱》中以棕黑色的头发出镜,据介绍,沃茨的造型完全根据毛姆的原著小说中对女主人公的描述设计而成。《面纱》将是沃茨和导演约翰·卡伦继《爱不再回来》后再度合作。 2005年,爱德华·诺顿到中国来拍《面纱》,总共呆了3个多月,他对合作的香港演员黄秋生的演技念念不忘:“他的表演极有深度,我非常钦佩他,那样的表演我做不到。” 黄秋生在与爱德华·诺顿互演对手戏后,笑称诺顿确实够神经。黄秋生甚至说:“我都算个神经病了,但他比我厉害。我和他演戏时,发觉他已经神经到很恐怖的地步!” 黄秋生认为拍这部戏对他最大的挑战是台词。在片场时,他往往说英文台词时,有时会忘了表演,表演时又忘了说词,弄得有点“手忙脚乱”。 纳奥米·沃茨在拍摄一场哭戏时让一个金发女孩担任的替身替她站了近半个小时的位。她自己则在一边聆听忧伤的音乐,以期快速进入状态。正式拍摄时,沃茨的哭戏拍了足足15遍。老演员李滨领着托比·琼斯15次走上山坡,到达女主角的屋前,紧接着,屋里爆发出沃茨撕心裂肺的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