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2019年2月16日,该片主演王景春、咏梅包揽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银熊奖和最佳女演员银熊奖,所以有了观影欲望。
也是为了今天的写作任务,特地在今天工作日安排了白天的一个档位观影,非常享受,因全程包场,我才得以难得的不受人扰地看完,直到最后一幕字,我觉得只有这样,才是观众对所有参与创作者的起马尊重,我特反感每当电影情节一结束,观众就纷纷起身离场,连影院保洁也急切开灯做卫生,那样真让人无语!
这次观影的整体感觉挺好,影片只是有些情节拍摄感觉拖沓,故事的叙事上会有些令人困惑,三个小时的时长,削弱了心里预期的震撼感。
或许它想表达无言,时间流逝,但故事情节不复杂,很是生活。30年的沧海桑田,两个家庭,两代恩怨,从青年到白头,两条时间主线并进,浓缩了过去中国30年的变迁。
影片将中国社会已经停止使用的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伤害,通过赤裸直白的个人经历呈现出来。
片中的人物都很善良,大家都接受了残酷的命运安排,丽云看起来那么乖顺,说话那么柔弱,却能承担起如此之大的痛苦,他们夫妇隐忍无奈,但仍选择宽厚,心如死灰的不易难熬,真心佩服!
这个特别值得赞叹,失独的这对夫妇还为事故中孩子的一切所虑、所忧,最终他们选择了从此远走他乡!
两个家族背负的罪恶感经历了数十年才得以解决,而对两个家庭至关重要的友谊的中断,也同样在影片中得以强调。
可悲一角前计生干部李海燕,其身上究竟背负了多少悬而未决的社会学议题?一个附庸作恶已久、视恶行为常事的施害者,多半不会对受害者的遭遇心生愧疚,更大概率是将自己一以贯之的加害立场,竭力圆成一类恪尽职守的美德。
她哪里会认为自己是“棋子”呢,内心恐怕早以“旗手”自居了。
本片赋予李海燕的解题思路,是把错误都甩给时代和体制,自己再钻进受害者的口袋,待年光过尽,马上相逢,一欢而散。
李海燕在精神文明的“小处”体现出的狭隘、专横,恰与她在计划生育的“大节”施展的野蛮、恶毒一脉相承。这样一种人性,放到极端的战争情景中去,不待主官一声令下,她都能自己拎把军刀参加杀人竞赛。
在李海燕的信仰中,从未有过“人”的位置,它对应的只是一个个抽象的民族、集体、主义与阶级,只是一场场波澜壮阔的运动所必不可少的献祭。祭坛之下那微弱的参与感,才是李海燕们苟活于世的养料。
但凡,体制也是由人组成的,如果每个人都那么无辜,那么体制的恶又是怎么来的呢?
所幸,片中有个女爱徒一角。
失去独子为了婚姻中的另一方,又错过女徒弟腹中的自己的骨肉,这样的人物实在太伟大了,这世该来的该去的不过是人一瞬间的决定,世事如棋。
师徒的这条“爱情线”在这个宏大的主题下显得有点突兀,但仔细想想确实为这个故事更增添了一些烟火气,人到中年,婚姻已经丧失了激情,一次不小心的出轨,却可能引发轩然大波。
徒弟这个女孩的敢爱敢恨诠释的很好,只是这个人物的选择在生活中确实比较少见,虽显得有些不太真实,但她是个美丽的呈现,她甘愿替他哥哥一家一辈子之欠,为师传师母结束失独之痛。
个人感觉这个爱徒有孕情节是一个善意的设计亮点!
虽说,时间是良药,宽容是药引子,但最后二老在为孩子上坟时,荒坟丛草让我对李海燕夫妇很失望,可以理解他们处于对儿子浩浩身心健康成长的保护,而设了爱的屏蔽,合情合理。
但他们夫妇完全可以避开孩子,去为失独夫妇或替失独夫妇做点什么?浩浩父母为何不可以每年或几十年中隔三差五的替背景离乡的失独夫妇去整整坟?去看看星星?
然而,浩浩这个殷实美满的一家,几十年间,他们都没能为失独夫妇做点什么,这个让观众有点心凉、失望!
但愿未来,浩浩或可能为失独的二老尽点孝道、偶为因己溺亡的儿时伙伴扫祭,于人于己均为疗慰之举!
失去儿子是一场始料不及的残忍意外,它改变了父母的生活,并且使得他们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向儿子告别。
被深深打动的,就是最真实的血肉亲情和“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友情,这种情感其实很具有“中国特色”,尤其像对于孩子的眷恋、对于工作和面子的在意、对于故交的珍惜等,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