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观影经验中,能够触动人心、值得看的片子,有两种。

一种,叫「值得一看」;另外一种,叫「值得一看再看」。

第一种匠气规整,所有笑点泪点都在该在的地方。看下来觉着没啥大毛病,两个小时也算没白过。但往往或笑或泪都只在当场,看完翻篇儿。一段时间过去,所有情节人物开始面目模糊,甚至后来偶然再看到时满脸疑惑:这片子我看过???

第二种不仅当场笑过哭过,看完还会不断回味。某些场景和台词长留心间,每每想起依然为之动容。会忍不住再看一遍,会仔细听完每一首配乐,会去了解片子的拍摄过程,阅读与其所述时代有关的一切,甚至想去片中故事的发生地浪一趟——如果那地方真实存在的话。

第一种我很少主动向人提及,而第二种我会情不自禁逢人就念叨两句——就是那种,「我享受了一场很棒的电影,不分享简直觉得自己不道德」的心情。

《无问西东》,属于第二种。

...

首先得说下,很多人一看有教主担纲主演就望而却步了——是的我刚开始也是带着纠结去的,但看完觉得他演得还不错……

其实片子是很早以前拍的,那时教主还不耍帅不油腻,自然而然有傻FUFU的淳朴,完全符合角色人设,做主演可以的。

另外对电影的拍摄画面实在服气,绝对是近年华语片中少有的审美在线作品——还是曹郁,就是那个在《妖猫传》中奉献了最美盛唐的摄影指导,看来他又拍出一个最美西南联大了。

而且为了追求画面质感,影片全部采用胶片拍摄。胶片拍摄的好处,昆汀等导演都有阐述,这里就不细说了。据悉,因为北京洗印厂的关闭,电影胶片很难再有机会冲洗,该片有可能是最后一部国产胶片院线电影。

...


...

「无问西东」四个字取自清华大学校歌:「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它与意气风发的青春有关,但又不只是青春。正如电影的英译名是 Forever Young,而不是 So Young 或 Youth。

同样是描绘青春,17年年底上映的《芳华》让你笑过哭过后难受心堵,而今天上映的《无问西东》,有时让你会心一笑,有时让你鼻酸眼红,但终会令你哭得心情开阔。

影片讲述了四个不同时空、历经百年的故事:民国初年、抗战-西南联大时期、建国初期、当代。

四个时空,五个年轻人,每一段故事,单拎出来都足以动人心魄,但合在一起依然动人就不那么容易了。而创作团队居然能将它们得体地连起来。

这种时空连接,让我想起西方古典音乐的经典曲式——变奏曲。

所谓变奏曲,简单说来就是由同一主题的不断变幻而组成的乐曲。就像一列火车有同样大小的一节节车厢,但不同车厢又有一些装饰或内部结构的不同。

民国初年的清华学生吴岭澜的故事,是这部变奏曲的序曲。

当他在迷惘中请教校长梅贻琦:“什么是真实”时,就为整部乐曲奠定了基调。

沈光耀所处的抗战-西南联大时期,是这部乐曲的主题乐章。

这一时期,抗日战争爆发,时局艰难,为继往圣绝学,为续华夏弦诵之音,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合并,先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后又继续南下,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

...


...

从1937年8月决定组建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在历史上存在了8年零11个月。

在这不到9年的时间里,不仅有闻一多、胡适、钱钟书、陈寅恪、华罗庚、沈从文、朱自清等等一大批大师级老师,更培养出汪曾祺、杨振宁、李政道、黄昆、邓稼先等众多著名文学家和科学家学生,真可谓大师云集,人才辈出。

与此同时,八年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前后有1100多人主动弃笔从戎,包括梅贻琦校长的儿子梅祖彦。电影中的沈光耀,也是参军学生之一。

无论是努力存续华夏文化,还是毅然决然参军抗敌,也许因为战争实在太过残酷,这一代人救亡图存的愿望,来得比任何时期都迫切,对祖国的赤诚真心,也表现得比任何时期都坚定猛烈。

我想,这正是它成为《无问西东》这部影片主题乐章的原因。

时间来到建国初期,一边是重整山河的百废待兴,一边是政治运动的灰暗压抑。王敏佳和陈鹏的故事,是主题乐章的第一个变奏。

中医护士王敏佳,最初的错误,只是为了虚荣撒了一个小谎,却落入被众人唾骂的深渊;终在死里逃生后,选择为真爱奔走。

核研究员陈鹏,面临理想与爱情的人生选择,说“我有人要照顾”,但爱情并未在一开始选择他;而当敏佳落入“深渊”,他又是那个给她托底的人。

抗战时期对国家的赤诚,在建国初期政治压抑的变奏中,演变为对爱人的深情。

...

陈鹏(黄晓明饰)

到了当代,白领精英张果果,被勾心斗角的高层相争牺牲过,面对利益和道义彷徨过。但最终,他还是选择并确认:“我和他们不一样。”

他在尔虞我诈中对职业初心的坚守,是电影主题的第二个变奏。

从主题乐章到两个变奏:对祖国的赤诚、对人的深情、对职业初心的坚守,归结起来,其实又都落回到序曲中梅贻琦校长对「真实」的回答: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都不违背自己,都感到坦荡而安心,这就是真实。(大意)

同样提到「真实」的,还有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泰戈尔。

他在民国初年到清华演讲,鼓励学子们追寻生命的价值,追寻自己的真实;

...

吴岭澜聆听泰戈尔演讲

而那些抗战期间的西南联大学子,读了泰戈尔蘸满真实的诗歌后,也能在面对战机轰炸时从容自若,甚而更有紧迫感地奋力读书。

这里的「真实」,也可以换一个我们从小就知道的词:赤子之心。

什么是赤子?一位父亲说,直到他有了儿子才突然明白:小孩的身体是红色的,他跟大人不一样,哦,原来这就是赤子。所以才有老子说的“能如婴儿乎?"

何谓赤子之心?对小孩来说,做一件事的理由永远只有一个:我想做,这么做我开心。

为了这份无可取代的开心,不管发生什么都一定要做,即使要忍受很多很多的痛苦,那滋味也是十分甜美。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孩子和婴儿,都不是闲来之笔。

所以,这五位怀揣赤子之心的年轻人,命运早已注定——

吴岭澜一定会选择自己的天赋所在,沈光耀一定会去参军,王敏佳和陈鹏一定会为爱奔走千里,张果果一定会拒绝获利的不正当手段。

晓寄

虽然是虚构的五个人,但却牵扯出真真实实存在过的历史,牵扯出一个个赤诚、深情、坚守初心的「真实」的个人。

即使面对战争、政治运动、社会斗争等时代潮流时,这样「真实」的个人显得过于弱小。

但,隔一段距离去看,我们终会发现,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力量耗尽后消退了,而弱小的个人从历史中站立起来,走到今天和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