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想看这部电影很久了,那天看完心里还是有些失望,觉得没想象中好看,在网上打了八分,但是那部电影却在我心头一直晃着,消散不去,想到睡不着又起来给它打了十分。
电影《钢的琴》背景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东北某重工业城市,讲了在钢厂上班的工人陈桂林下岗以后带着女儿勉强维生,妻子来离婚想带走女儿之后一系列的故事。
东北曾经经济繁荣,在上个世纪90年代逐步走向衰落。在1990年,中国全国有32座特大城市,东北就占有8座,作为新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建国初期东北工业产值占全国的80%,当时东北跟苏联(现俄罗斯)接壤,处于东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新中国成立前曾受日本经济影响,在新中国初期获得了重工业强盛的苏联帮助,直到八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东北地区曾经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矿、铁、石油,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也因为多年的开采接近枯竭。
于是电影开篇就是秦海璐饰演的卖唱女淑娴再唱一首俄语丧曲,东北与俄罗斯接壤,按理说葬礼上唱这个歌挺正常,但是人家说“喜丧喜丧!唱点欢快的”我觉得这个很细节,就像这部电影的定位是喜剧一样。明明讲的是东北衰落这电影仿佛就是一场东北重工业的葬礼。也许我用词不太恰当,只是感觉如此。
这个场景出现了多次,片头出现了,片尾也出现了。男主的前妻穿的很光鲜的站在男主边,说自己去南方认识了有钱人要带女儿过更好的生活。我甚至觉得女儿也是有地理象征性的,她象征了经济中心,女儿出生的时候大概是东北最繁荣的时候,然后政策出来改革开放全国都去建设沿海城市了女儿便也要去那些城市了,东北便衰落了。女人穿着精致也代表了轻工业的一种发达,可是东北是没落的重工业城市,东北跟沿海城市放那一比,拟人化了就是图中的场景,一个穿着破旧拿着背后的屋棚(政策)都不整齐,一个光鲜亮丽头顶是完好的遮风挡雨的大棚。
电影里除了给女儿做钢琴以外还有一条线,烟囱,它也是极具有代表意义的,烟囱代表了工业,代表了东北曾经的繁荣,可是它要被炸掉了,大家都不愿意,他们不光不愿意的是烟囱被炸掉,他们更是从内心地不想那个繁荣的时代离去,他们想尽办法,我记得在想办法的大会上老干部说“成功了大家都开心,不成功也是一段难忘的回忆”,这点的回忆也许更带着对曾经的繁荣重工业城市的怀念。
烟囱被炸后出现了这个场景,这个构图很巧妙,烟雾和灯光形成的形状像极了被炸的两个烟囱。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从男主跟曾经的朋友的对话中也得知,许多曾经的同事都涌向沿海城市,而男主他们这些留下的就像是烟囱。男主作为钢厂工人会钢琴手风琴,淑娴作为钢厂女工会俄语,会唱歌,会跳舞,会弹奏钢琴。在大力发展重工业的时候,他们对于东北就像烟囱对于工厂一样重要,他们曾经是人才,是带领新中国工业的光荣的工人,如今他们像被炸过的烟囱废渣,不再被需要。
工人在曾经是相当光荣体面的职业,电影中一直出现的木工“二姐夫”那么的好面子老实,男主在想拉他入伙的时候和杀猪的一起讨论说“他当了一辈子工人,拉不下这个面子”男主找二姐剪头发的时候二姐也说“他当了一辈子工人,拉不下面子跟人抢活”。而在东北衰落带来的下岗潮后,如今他们只能勉强求生,卖唱,打麻将二十块钱都输不起。电影中他们正做着钢琴,啪一声电动车被破旧工厂屋顶砸了,然后男主父亲去世时了,似乎也象征着那个繁荣的东北重工业时代真的无法挽回的逝去了。
可是电影给了我一种希望的感觉。无论是破败工厂中新生的树木,还是淑娴唱的歌,还是他们像“最后的晚餐一样”吃饭(毕竟耶稣很快就复活了),又或者在破旧的工厂里跳宏大的舞疯狂的弹奏乐器。里面谁的女儿被人欺负大了肚子,最后却举办了婚礼。东北气候寒冷,儿童却开心地边唱歌边铲积雪。就算淑娴唱歌时台下空无一人,她还是努力地在歌唱,就算下岗,曾经的辉煌逝去,他们配钥匙,当保安,卖肉,他们也在努力的活着,也有他们的爱恨情仇,酸甜苦辣,东北和他们就像用废钢铁废木头铸造的钢琴一样仍然能发出优美的旋律,女儿弹钢琴时问男主想听什么,男主说“越简单越好”,经历过辉煌的他们的生活大抵也将如此。东北衰落,西南崛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干惯了重工业的东北人也不是不能转行做乐器。
“就算失败了,也是段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