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妈是山东人,从小就听他们带着骄傲说过一句话,山东出好汉:扶贫济困、英勇善战的好汉。
那时候也不是很理解,但看了《八佰》里李晨的山东兵,我才知道,真的“山东好汉”是什么。
四行仓库里的士兵来自五湖四海,都操着很重的方言口音,各有特色。他们每个人的声音里也都代表了不同的特质,或激愤或恐惧,或老成或稚嫩,或懦弱或勇敢。而这些人里起到关键作用的,恰好是个山东人——李晨演的“山东兵”,寡言少语,但存在感极强。
端午和小湖北初到四行仓库,吓得战战兢兢,山东兵马上安抚他们,教他们认清局势,快速适应;新来的散兵不敢开枪,山东兵就抱着端午的胳膊,逼他打出第一颗子弹,学会保护自己。
短短几次露面,让山东兵看起来是个人狠话不多的形象。但当我继续看下去,发现他其实成熟稳重,保护弱小,头脑冷静并勇于战斗。
日军在仓库墙壁埋布炸药准备炸开入口,眼看仓库防卫危在旦夕,陈树生绑着手榴弹纵身跃下,与敌人同归于尽,危急时刻山东兵面不改色要求端午也帮自己绑好手榴弹,便头也不回地走向高墙,准备跳下。
看到山东兵视死如归的英勇,端午大受震动,才有后来在楼顶狙击敌人战斗机后牺牲的情节。端午牺牲后,山东兵支起地图画布,唱了一段皮影戏,道出全片的隐喻:
半世飘零半戎生
风打灯笼照残灯
封刃挂甲马歇处
不赴瑶台再走一程
这首唱词说的是《三国演义》里赵云的心路历程,赵云看着汉土焦涂,半生戎马悲凉雄壮。唱着唱着,寡言内敛的山东兵自己也流下了眼泪,铁血柔情背后是对同胞的手足真情。李晨的声音透出一股山东人的厚实劲儿,加上原声唱词生涩粗砺的质感,配上战士们写给亲人的书信念白,又有谁能不动容呢?
从结构上来说,李晨的这个山东兵,其实前期暗线就一直在隐喻赵子龙,不管是多次救端午还是指导端午杀敌,再或是几次战斗中“七进七出”、以一敌百,都在暗示赵云的形象;端午死后山东兵一曲皮影戏直接道破整部电影的题眼,导演再用蒙太奇的手法,借小湖北的想象引入常山赵子龙在长坂坡单枪匹马冲向曹操军队的画面,一腔孤勇,百战不殆。
赵云之于刘备,是拯救朝邦后代的救世虎将,常山赵子龙的形象是护国精神的传承,而这种精神,依然存在于四行仓库的一个个普通士兵身上。
而山东兵是真正的山东好汉,忠勇大义、引领后辈、护人周全,闪耀着人性光辉,这在战争中是极为宝贵了。
巧的是,11年前李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被问到最爱的历史人物,李晨说最爱赵云,“他是我想象中在战场上最帅的人。”
如今,他终于如愿,《八佰》的山东兵,从某种程度上,正是赵云的化身。这,也算是冥冥中的缘分吧。
李晨的这行泪,流进山东人心里了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