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开始,法官已说明,案情已经审理,证词都以阐述,现在到了你们十二位庭审员决定被告人是否有罪。前提是必须,十二人都持有相同的观点。(一票否决权力,有罪或者无罪)。
然后画面一帧一帧扫过这十二位庭审员,对于脸盲的我很努力的记着他们的面部特征,细节,因为已经预计整篇的故事就是这十二个大汉呈现,所以看的比较仔细来这。

然后这十二位主角,来到了这个房间。通过他们的动作还有言语,也在交代这是一个很炎热的下午,很多人都躁动不安。在讨论之前,有一段比较闲散的时间,十二个人各有个的动作和言语表现。我第二次观看,想看看他们坐下来讨论之前,每个人都是什么样子的。(导演交代人物特点嘛)

从开始到结束都在盯这电风扇的傻逼,7号。这个人就感觉是里面很浮躁的,环境因素对他影响很大,一直在擦汗,盯这电风扇,开窗子。画面扫过,迎来了我们的主角
8号。他表情凝视望这窗外,和大傻逼的浮躁完全不同。
门上锁了,这几个人没有想到,会被困在这里。
3号登场。就这?? 你怕是听都没有听吧,可能一开始自己都断定小伙子是杀人凶手了吧,因为他儿子也是一样,自己恨透的这样的混小子。
好啦,这些人都坐下了,给你们编一个号了。关键人物,3,5,7,8,9,10。
第一轮审理,11vs1,8号也是关键人物站出来了,他想表达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疑惑。对于这单独的一个,大家都表示摒弃,厌烦,甚至诋毁他在浪费大家的时间。
第一轮讨论,反对的人观点都是觉得证据确凿,男孩和父亲发生争执,贫民窟长大,以前有过不良违法记录。最主要的是有两个目击证人。住隔壁的瘸腿中风老汉,听到声音。住对面街道的妇女,看到杀人过程。这些证据都无法反驳。第一轮探讨有罪论压塌性的胜利。
8号无奈,提出解决办法,大家匿名投第二轮票,除自己其余11人选择有罪,他不再反驳。票选结果出来了,9号认为他无罪。现在10vs2。进入第二轮讨论...
首先对妇女提出隔着电车车窗看到临街凶杀画面这个证据提出异议,因为用眼睛根本不可能通过行进的电车车窗清晰看到街对面发生的事情。
第二,老汉听到男孩喊着“我要杀了你”。也存在疑问。因为这是一句人人都也可以说的气话,说出来不代表一定会做呀。而且列车经过噪音很大,不一定听的清呀。所以众人产生异议。
第三,就是作案工具,警察提供的凶器是一把弹簧刀,而且有人证明和男孩买的刀一摸一样,但是这样的刀子街道商店随处可以买到,并不能证明独一性。而且男孩说明了,自己弹簧刀丢了。证明插在死者胸口的倒,并不一定是男孩买的那把。
第三轮投票,9vs3/8vs4,⒂⒂
进行下一轮讨论。这次重点讨论,瘸腿老汉,为什么能用15秒从自己房间出来,沿着这走廊下台阶看到男孩夺门而出。通过模拟证明,可能性无。这条证据存在漏洞。
第四轮投票,6vs6,喜剧性的一幕产生了。双方人数达到一样,这也是裁决迎来转折的开始。进行下一轮讨论...
接下来讨论,作案时间。男孩说了,他在案发时候去电影院看电影了。但却不记得电影的名字,出演的主人公。这谁都能想到这就像是在说谎一样。可是这个也存在值得讨论的点,因为男孩当时被父亲打骂,心理承受巨大的压力,当真看过电影,记不得也存在合理解释。而且庭审是在案发后很长时间才问及男孩,答不上也情有可原。
还有就是讨论,作案过程。经过证明,矮半尺男孩往下刺伤比自己高的死者是不合理的。这一点也被证实存在异议。
第五轮投票,9vs3,这次是认为无罪一方获得了优势。剧情也在此时渐渐明朗了起来。
最后一次讨论,对于最直接的目击证人提供的证据。
其实也存在异议,因为街道对面的妇女是个近视,而且是隔这电车车窗看见的,能看清吗?? 我都怀疑你是杀人凶手,故意污蔑男孩呢。
最后,影片迎来结局,讨论结果。被告人无罪,12票通过。
真的是好剧本,一段好故事。单单只是回顾剧情是不够了,我想对片中的几个人物表达自己的观点。
首先是8号关键人物,他在电影中婉如救世主一样力挽狂澜。不去论述案情,单单从他严谨,做人负责任态度,还有敢于言语,不被大多数世俗同化。就值得被人称赞,这也是影片中人物光环的体现。
3号,在故事中就如同饰演这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因为自己不幸的遭遇,去否定去践踏,去污蔑相同经历的人。完完全全就是一个虐待狂,这也是这样人可悲的地方。
7号,在故事中就是一个极其浮躁,没有责任感,自私自利的人。为了自己看球赛,表现的不屑一顾,对他人生命的藐视,对自己责任的轻浮。社会小败类。
10号,在故事中就是个糟老头子,也许最为社会上层(外国那种阶级还有种族矛盾),对下层人民的肆意诋毁,侮辱,而自己宛若很高高在上,对别人妄加猜测。这样的也确实是社会大隐患。
好啦,花了两小时写完这段影评。我是想练习一下自己的表述能力,和思维逻辑,语言组织能力。能把自己看过好看的电影阐述出来,并且表明自己观点,就当写了一篇命题作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