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篇幅太长,加粗斜体字引用为重点)

一切,都要从这把手枪开始。

直到这把手枪亮相,影片加上电影公司的那些花花绿绿的开场,也才过了一分多钟,实际上从片名开始正式算起,才不过几十秒。时间可以用来形容快,也可以是慢,而在此,无疑是太快了,快到只用了几个镜头,这部影片前提核心就奠定了。不要小看了这枪,记住它,会有它用武之时。

现在,让我们先放下这把枪,讲几句公道话,95年这个颁奖季是对评委来说痛苦的一年,毕竟《阿甘正传》太优秀了。比起几十秒奠定前提,《阿甘正传》一开头就奠定基调,技法高超,影片内容符合美国人价值观,并且电影技术上的突破是空前的,在此后二十年里,电影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也因此才有现在惊人的观影体验,所以美国大奖颁给它也合理。

言归正传,既然是讨论影片的价值,那么以往流传着什么价值观点呢?作者不是学者,只选取听说过的三种内容。第一种,Andy被冤枉,他不属于监狱,越狱是天经地义的;第二种,体制对人产生的影响;第三种,自由与希望,某搜索引擎:该片中涵盖全片的主题是“希望”,全片透过监狱这一强制剥夺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特殊背景来展现作为个体的人对“时间流逝、环境改造”的恐惧。影片的结局有《基督山伯爵》式的复仇宣泄。

首先第一种观点,也是曾经盘踞作者年轻时期的观点,此处做自我批判。实际是缺乏对法的理解,在中国人思维惯性中,天理是最大的理,实际上窦娥的冤情,体现我国古代司法的脆弱,在司法懦落的背景下,必然需要借助更高力量约束,所以才求老天爷开眼。在西方,法发展到今天,更加侧重程序正确,而不是内容正确,定罪需要一个完整的证据链。而在影片中则出现相反的判决,这不像一场公正的法律审判,更像是道德审判,这不禁令人想到《局外人》中那个荒诞的审判,还有《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那次漫长而又冗长的判决。那么这些不正反映法的无效与意义缺失吗?这是事实,但是事实后,西方人继续旗帜鲜明走向维护程序正确,努力维护法律尊严,区别在这。

第二种与第三种,其实都有合理性,譬如作者听闻可以从话语威权与体制网络体系去伸入,但是这样一来直接接入哲学轨道,无能为力。第三种切中要害,也就是自由(本文也会提到)其实是正确的方向,问题出在恐惧,以及复仇宣泄。首先恐惧确实有,但并不准确,难道仅仅是恐惧,而没有克服恐惧吗?至于复仇宣泄,似乎人性还停留在大仲马时代没发展,这也说不过去。

基于此,寻找更为清晰有力的解读是有意义的。本文作者作为影迷看过几次,根据故事线,回到了影片题目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题目提示了两点,第一肖申克,第二救赎。前者指监狱,而后者指救赎。其实很少有题目这么直白,以至于都忘记从题目入手。这个时候再回到开头,如果错过这一分多钟,那确实更难把握内容。根据故事线,围绕救赎不妨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要救赎,救赎的主客对象是什么,怎么救赎,救赎以后该怎么样做?

我们先把开头几个镜头捋一捋,这几个镜头很快过去,但是内容丰富。可以划两条重点,第一,他去过案发现场,第二他拿出了枪。案发现场留下的痕迹成为他证据链中重要部分,否则他仍然很难被定罪,而正是痕迹提供了曾经在场的证明。当然审判中,Andy说的也比较诚实,他威胁过要杀死她,可是他同时辩解说,他只是想吓唬他们。到此,必然有个疑问,Andy究竟有没有杀人,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相信他的辩词。其实无法判断,一方面,审判的荒诞性令人很难相信辩词,并且这个时候,故事中人物发展只是起点,也无从判断他这时具体精神状态。出现正反两种可能,似乎一下子把路堵死了。

这就联想到后文两小节做补充,第一小节太容易联想到了,新狱友Tommy把他听闻的Andy案件另一种说法公布了,也就是另有一个真正的杀人犯,目前也被关进监狱。这一点,其实是不容怀疑的,影片这个时候说出了真相。如果影迷从逻辑上提出怀疑,认为毕竟没有经过最后调查,根据上文逻辑自然也无法推断。似乎这个逻辑合理,可作者为什么信誓旦旦说不容怀疑呢?答案就是,艺术作品和现实不同,艺术作品有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与现实是不同的,艺术作品会坚持着眼于现实依据,可是当那个活生生的杀人犯镜头出现时,就已经宣告事实就是如此。可是,这还不够,仅仅判断现实犯罪与否尚不能证明价值。也不能说,仅仅因为不是他杀的就是救赎。

很厉害,又往前进了一步。再走一步到了哪里,就到了心里。所以,尽管你的现实行为举止没有杀人,达到了现实法律的无罪性,可是那个过程你心里有没有想杀人呢?这又是无解,并且从后文中,也很难找到直接判断。而麻烦的是这个问题是有必要的。我们引入第二小节来解释必要性,并回答这第二种杀人。这一小节,发生在第一小节后,Andy知道了真相,这期间Tommy被杀死,Andy被关极长时间禁闭,最后被放出来与Red对话,注意这之后他就要越狱了。这一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是全片Andy这个人物发展的终点,他所能展现的一切到底为止,之后几乎没他的事了,影片到了3/4的位置终将结束。所以,这个人的人物性格,精神状况就可以判断了。这也是艺术作品表达方式,人的精神是没法写清楚,因此优秀的作品就想办法让人物发展起来,观者自行判断。这一节这一对话内容很多,建议先看英文原文,此处提取重要的一句,沮丧的Andy靠在墙边说:I didn’t pull the trigger, but I drove her away. That’s why she died, because of me, the way I am.怎么理解这一段,也就是怎么理解这一句是同样的道理,也是对观者提出要求了。不卖关子,这一段是Andy的自我忏悔,这一段体现了他的真诚。所以这里先有一个第二重的确定,也就是他没杀人,尽管是他主观说的,可因为这里已经是他的忏悔,那就有真诚做保障。接着,他却说是他害死了他妻子。这样一来,变得清晰一点了,Andy声称the way I am是她死的原因,这就是他在忏悔,是由于他不擅表达,他古怪的脾气造成妻子的离去,最终导致了妻子的死亡。

这下总算可以有个完整的解释了。虽然正如Red所说,Andy不是杀人犯,而且Andy所犯的错,不可能必然导致妻子那天晚上被人杀,这事纯属惊人的巧合。反过来他妻子先是被他的脾气折磨,要离开他,并且跟他摊盘了,严格的说,即便妻子有不忠,但是从人性发展角度来看,妻子被折磨不自由,跟他摊盘也有合情理之处,离婚也合法,不论如何,罪不至死。

Andy一定也意识到,妻子是不应该死的,这里头有着悲剧色彩,两个人都有错,但又都没那么大的错,结果妻子死了,到底谁来承受这个过错,承受这个罪。他引向了自己,也就是这个过错不是现实中的,不是来自外部的,而是他自己,他爱妻子,却表现的不爱,明明是同一个人,却完全两样。到此也就能理解人的原罪,而忏悔也同样是内部的,是在自己一个人之内完成的,它的对象是他自己的罪。他有罪,因为他在无形之中杀人了,这是他对自己的审判,这就是他为什么要救赎。同时宣判过程中是否起过杀心已经失去现实意义。

其实,当我们把眼光投向原罪时,已经认定所有人都应该是救赎对象了,因为所有人都有罪。但事实上,仍旧可以鲜明地分成被救赎,与未被救赎。

我们先来看Brooks老爷子,老爷子在监狱大半辈子,出去了以后最终自杀。Red出狱后,遭遇与Brooks几乎一样,最后居然又犯了罪逃到Andy那,他也到此一游,但没自杀。很显然,Brooks没被救赎,Red最终被救赎。如果继续分类,Red周围的狱友至少在监狱中被救赎,他们的转变关键是,会关心Andy生死了,想帮他避免自杀,这在监狱利己至上环境中,已经是进步。Tommy当然也被救赎,他考上同等学力。也就是说,被救赎的对象,是会走向人性进步的方向,而未被救赎者则反之。比如典狱长自杀,队长也因为贪污被宣布米兰达宣言戴上手铐带走,当然影片还赐给包格斯终身残废。

这些都是对象,对象是明显的,可主体是耐人寻味的。以下部分,主体和怎么救赎放一快讲。

从故事分析。先看Tommy,Tommy的救赎就是考同等学力,这时最明显的,这个过程是,他找Andy说他想考,但是他连字母都不认识,Andy从头开始教,最后考试,这以后有一点插曲,不过他最终确实考上了。然后看Red,Red的救赎标志,就是他没走上Brooks老路,刻上了字,最后找到Andy留给他的信和钱,改去找Andy了。这样看来,他们依靠Andy拯救,事实如此吗?在讲Andy前,我们先留下Red在买下那个指南针后说的两句独白:

Only one thing stops me. A promise I made to Andy.

Andy怎么办,如果那两个能找Andy,那么Andy找谁?显然,Andy无人可找,因为他没有获得过一贯的,连续的救赎,没有人救赎他,而只有以他为起点。所以可以排除来自他人的救赎。而在美国,还有一种来自外来的力量,那就是宗教。美国是基督教国家,可以见到监狱里也是无处不在的宗教,Andy本人在与典狱长对话中,也显露他精通圣经。那么他有从宗教中获得拯救吗?显然也没有,证据如下,第一,除了他与典狱长对话外,他几乎不提宗教;第二,他的圣经书最后被发现挖了孔藏石锤,间接证明宗教在他心中毫无地位;第三,从外部来讲,如果单纯依靠宗教便能获得救赎,那么美国也就不需要监狱。而影片中,无论典狱长在他们刚来时拿出圣经与队长无情压制,还是典狱长办公室那句主的审判即将来临掩藏背后记录贪污的账本,以及监狱氛围对宗教的亵渎,都表现了宗教徒有虚名。那么,Andy要救赎自己,只剩一条路,那就是他自己拯救自己。这又与原罪产生矛盾了,这里说的自己拯救自己,分明仍然是两个对象,怎么又表现出积极的一面。事实上,人正存在这个矛盾结构,它不仅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Andy的救赎自己过程,总体精神态度是积极的,具体的看,戒酒(出现在楼顶一幕);刻棋子(避免空虚);意外发现越狱通道并坚持挖;奋不顾身用财务技能换酒喝;坚决抵抗包格斯;扩大图书馆;帮助Tommy学习;等等细节。监狱往往是消极的,但是能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保持积极性,避免虚无是他现实自救。最后越狱把自救推向高潮。

可影片观赏性达到高潮还不够,光有积极性也不够。这只能证明,Andy救赎了现实中的自己。那么他精神上的自己呢?只有他精神上的自救也完成,那才达到合理。其实上文已经有提及,忏悔就是救赎,忏悔是认清自我原罪的本质,并对它加以批判后获得的安慰,而这个过程已经获得救赎。正如第二节他所说的,他是非常不幸倒了霉运来坐牢,可是他说自己已偿清罪过:Whatever mistakes I made, I’ve paid for them and then some.换言之,他不仅知道罪过,进而形成忏悔,还在现实中接受了牢狱的惩罚,但是他还能清醒的认识到,他已经偿清罪过,这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后文会提及。到此,可以证明,Andy是通过自我的内部调节主动完成对自我的救赎,救赎过程最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忏悔,进而使他心灵更加强大,这与他日常生活的积极性是相辅相成的。

再把Red留下的那句话拿出来看,后一句A promise I made to Andy.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看似Andy改变了他,其实最关键还是他遵循了他自己许诺的诺言,Red是完成自我救赎,而不是他人救赎Red。同样,Tommy若不是自己努力学习,他能完成考试吗,考试总没别人代笔吧。事实上,Andy的作用在于,他努力完成自我救赎,努力表现出积极性,表现出合人性的积极,影响着周围那些尚有人性的人,从而推动每个人的自我救赎。

Andy: Whatever mistakes I made, I’ve paid for them and then some.

这句话也是个标志,因此再次拉出来用一遍。上文讲到,他清楚认识到已经偿清罪过,这又为什么重要呢?

不妨做个假设。假设他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也就意味着他永远背负着这个罪过,直到死亡。这就意味着,把人直接推向死亡,推向虚无,人的能动性丧失,人性到此停止发展。这样的假设显然无法成立,所以也就提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即未来怎么办?再通俗一点,当已经完成自我救赎后,该怎么办?

那就推向了自由。一旦讲到自由也就推向哲学,本文作者无此能力,只在通俗范围解读。

Andy清楚的认识,给人类提供了一个标准模板,也就是说,不必永远纠结于原罪,那确实是挥之不去的枷锁,可人也不是那么脆弱的,人有勇气抗争完成自我救赎,一旦完成后就可以由着自己了。由着自己,也就是自由。这里请再注意,Andy要怎样的自由,他要去的地方,叫做芝华塔尼亚,他的要求:That hotel, that boat. I don’t think that’s too much to ask.注意原文用指示代词that做限定词,那种感觉仿佛是就在眼前,所以Andy两眼放光,但是that比起this又在时空上拉远了距离,这就既表现了内心向往,又表现实践所需的时空距离。可中文多数翻译成替代词,相当于one hotel and one boat,其实仔细品味差别很大。

仔细审问Andy的自由,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他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第二,他做了限制,他不觉得一间旅店和一艘船是过分要求。这就体现了人的自由意志应有特点,那就是受自身限制的自由(即自律的自由意志)。自由如果不受限制,那就是典狱长和队长那样,那不叫自由,那只能叫做胡作非为。前者无耻地贪污,凭监狱人力赚取赃款,安排谋杀;后者也贪污,可他更不受限制,他不仅是谋杀的开枪者,而且不时打死监狱犯人。不受限制的自由意志,也往往导致丧失自我意识,丧失原罪感,从而无从谈起自我救赎,仿佛是被无形中放逐于流浪地了,他们的人性不可能再有进步。

谈论两个片段。

第一个,修楼顶大家喝酒。Red有几句独白,其中一句:I think he did it just to feel normal again if only for a short while.这句多被翻译为想重温自由。而事实上,normal这个词,实际意义为身体健康的,意识健全的。作者认为,有必要思考一番。这一段喝酒是Andy豁出命换来的,大家开心地如同产生幻觉,感觉自己像造物主了。的确,这个过程在影片中也是格外美妙,落日血红色的背景下,一群人坐在天台喝酒,自然高兴,浑身舒展开来喝。事实上,如果不对照原文,作者也一度认为极其合理,可是看到feel normal,对译文产生怀疑,这个短语相信稍有英语知识的影迷都能理解。用这个词有合理性,虽然大家身体都健康,但是在高压之下,意识是受迫的,因此这一刻狱警也表现出假模假样的尊敬后,大家意识也恢复健全。可在这一段,Andy的行为并非表现他个人的积极性,他只是偶然获得机会,这种偶然性所带来的,只有自由的属性,但恐怕很难成为真正的自由,而影迷应该分清这两者本质上的区别,才能理解影片强大的内核。而这片刻的舒缓身心,确实带给他们无比美好的短暂时光,用normal而不是free,确实更贴切。

第二个片段,是他用喇叭放音乐。其实影片用了非常多音乐片段,而即使不熟悉西方音乐的人,想必获得的感觉也与Red所说一致:every last man at Shawshank feel free.恐怕大家等这个free很久了。这就体现了音乐的属性,艺术的属性。的确,这些内容大家都似乎听不懂,但是却又觉得美极了,影迷想必也是。这个过程也可再分,其一,反抗;其二,安慰。反抗监狱对精神意识的压迫,安慰受压迫的心灵。事实上,监狱正是通过对犯人自由的限制,对犯人精神的压迫起到震慑管理作用。对于人而言,这些都是能通过音乐得到安慰,这一点Andy最为明显,它停留在他心中,为其牺牲肉体的自由,关禁闭也在所不惜,因为这是人真正的自由。艺术的力量是惊人的,它的力量大到人们无法想象,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人只能通过自我完成救赎,连他们信仰的宗教都形同虚设。正在这时,艺术居然悄然而至,抵达他们心里柔软处,也正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可以肯定的是,这不一定会对所有人有效,但至少,这一刻,对我们影迷是有效的,因为在观看的同时,我们也在安慰我们自己的内心,历练自己的内心,以迎接更加凶猛的惊涛骇浪。

上文各部分回答了问题,证明了以救赎为主题的论证是有效的、清晰的、充实的、合理的。因此作者用一句话来概括统一:通过自我意识觉醒到自己的原罪,然后凭着自己能动性以积极态度完成自我救赎,最后向一个受自我限制的自由去努力。

而作者还要解决一个悬置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这把枪重要。原因在于这把枪是凶器,它象征着杀人。也就是说,这把枪实际没有开,但是在Andy心中有一把枪开向他妻子,也就是Andy所说的杀死了她。的确,这把枪的身份又是所谓的证物,但无法比拟它的象征作用,只有彰显它象征的内心残酷,才能警示救赎的价值。这也就是人一生所要经历的一切,抵抗现实的无意义,抵抗一切虚无,凭强大的意志,和整个人类一起攀向永无止境的巅峰。

肖申克的救赎上映25周年,记住它的优秀与美好!




诚然,这种解读仍值得批评改正,更需要不断补充,但本文作者认为这条线索指向性是不容置疑的,也符合逻辑。并且,影迷千万不要以为,作者一定是先从内容入手,再寻找逻辑。其实不然,恰恰相反,这次观影时看到这把枪后,已经归纳救赎的四个问题,再用内容一一印证。

本文在解读时,用到一点哲学基础知识,实在难为自己,在此申明,此种有关哲学知识,基本出自邓晓芒先生所著《哲学起步》,算是比较容易读的入门书,但许多内容也只能生搬硬凑。

写文章属闲暇空余之际,娱乐之事,其中谬误,万望各家指点,知错则改。

若喜,则请添一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