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的时候,我是带着十分兴奋的心情看这部剧的,毕竟我对英国80年代的流行文化和历史很感兴趣。尤其是戴安娜王妃和撒切尔夫人的登场,让我对这部剧更加抱有期待。这一个星期断断续续看下来之后,觉得确实还原了英国那个激荡的80年代。尤其是对英国80年代流行音乐的运用,使得全剧处处都是第二波英伦入侵的影子。像戴妃最爱的Duran Duran,Ultravox以及Queen等歌手的名曲,都有出现,这对于我这个New Wave的忠实听众来说是个惊喜。

但是当我把这部剧与历史的史实以及英国的现状结合起来的时候,我的观剧感受似乎带上了一层沉重的气氛。因为我知道,这部剧虽然其中含有众多虚构的成分,但是它纪录的是曾经的历史。而曾经的历史又直接影响了如今的故事。所以当我看到《王冠》当中有些情节的时候,总会不由得联想到现在。

第一集,以伊丽莎白二世骑马向白金汉宫外的人们致意为开头,以蒙巴顿公爵的葬礼为结束。可共和主义者对于英国政府的控诉,却贯穿着这一头一尾。这声声控诉把北爱尔兰的伤痕一开始便展露在我们的眼前,告诉我们这片土地承受了多少的哀愁和痛楚。之后的剧情虽然没有重点着墨于北爱局势,但是频现于电视报道中的示威,恐袭,还是告诉我们80年代的北爱尔兰依然动荡。而撒切尔夫人在蒙巴顿公爵去世后向女王立下的誓言,则告诉我们她与IRA之间即将展开血腥的战争。后来在80年代发生的绝食抗议和布莱顿爆炸案,也印证了铁娘子的决心有多坚定。如今,北爱政府继20年前的吉尔莫四人组后,又逮捕了一位涉嫌参与1974年伯明翰爆炸的嫌犯。而英国脱欧后可能留下的硬边界,则似乎是折磨英国的‘癌症’复发的征兆。

第五集‘费根’告诉了我们,撒切尔夫人削减福利,打击工会的政策给英国带来的影响有多沉重。这一集讲述了迈克尔费根闯入白金汉宫并于女王谈话的历史事件,同时也描写了伦敦的失业者们落魄贫困的景象,以及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多次求职无果的费根走投无路,只能用特殊的方式‘上访’,让女王听到民意。那段女王与费根的谈话,让我联想到如今英国社会由于疫情失去工作的老百姓们。他们其中可能在80年代,作为20出头的年轻人,就已经忍受着贫困的屈辱。正如Wham那首Wham Rap当中唱的,‘...I may not have a job, But I have a good time...’,尽可能的用酒精和音乐麻痹自我。20多年过去了,私有化的遗毒依然存在,失业人群依然居高不下。政治家们把他们失业的罪过推脱给移民和少数族裔,于是人们选择了脱欧,选择了排外,继而出现了疾风一代丑闻(Windrush Scandal,少数族裔被剥夺工作资格的事件),然后少数族裔又反过来用BLM回击着...如果撒切尔夫人还在世,看到如今的英国社会非但没有复兴,反而愈加分裂和衰败时,不知她会作何感想。而女王这样的上层阶级,真的能听到百姓的心声吗?她又能做出多少改变呢?

而全剧最大的看点,也就是查尔斯与戴安娜的婚姻,则最让我感到唏嘘。在我看来,卡米拉,查尔斯和戴安娜的情感纠葛不仅是他们个人的痛苦,也是王室的痛苦。当看到菲利普亲王对戴安娜说出我们都是‘局外人’时,我能感受到王室婚姻的巨大悲哀。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为维持着君主立宪制度的存活而被折磨几乎筋疲力尽,每个人都在逢场作戏,每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枷锁。而如今看看哈利与梅根的公然背叛,看看安德鲁王子丑闻爆发时的窘迫,你会明白伊丽莎白二世如今的心境,其实和撒切尔夫人离开唐宁街的心境是如出一辙的,那就是‘哀莫大于心死’。而尽管女王无可争议地贯彻了当年一声‘我将为这个国家奉献一生’的誓言,但是当人们开始怀疑‘We will meet again’时,当人们走上街头抗议防疫措施时,女王的心情该会有多无奈。女王已经尽力了,可是百姓已经不再相信童话了。

《王冠》将会拍到第六季,也就是2000年代作为全系列的结尾,但是我们已经知道这个系列的真正结局是什么样了。 ‘查尔斯和卡米拉进入白金汉宫后,外面围着一圈圈的抗议人群...’毫无疑问这不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可残忍的是,这或许是一个必将发生的结局。那一轮太阳,终将在黑夜中若隐若现一阵后,再也不见其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