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的寿命没有尽头,它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永恒”的存在;凡人则当然相反,即使再想追求“永恒”的人也只能寿极而终罢了。

永恒v. s. 有限的寿命,究竟何者为优?或者与本片再紧密联系一点的话,永恒且孤寂v. s. 有限的寿命里面与他人产生某种互动,何者为优?影片塑造了两位天使的形象,二者的对话、行为对比就表达了创作者对上述关于“永恒”问题的思考。

影片的前半部分通过黑白的画面、快速移动的运镜、凌乱的剪辑手法、突然插入或消失的背景乐,给人营造一种非常压抑的氛围,这种氛围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想昏昏睡去的冲动,还会让人意识到这种无聊压抑的生活是完全不可取的。后半部分中,天使因爱上了一位凡人女子,遂下凡,画面变为彩色、运镜变得平稳起来,背景乐比起前半部分也较为轻快明朗,因为前半部分给我带来的非常压抑的观感并未消失,我在后半部分最多只能感受到一点快乐,但就是这一点快乐,拯救了我对整部片子的态度。苦中作乐,更为难得。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似乎也能解释得通,柏林墙尚未倒塌,德国社会因为分裂和被他国监控处于一种非常压抑的氛围中,此时就人们需要一种“小确幸”来调剂自己的生活,发现压抑生活中的一点美好,抓住它并顽强地坚持到最后(没错,后半部分的一点点愉快就是我坚持看完整部电影的唯一理由!)。或许这也是创作者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想法。

(此部分有牵强附会之嫌疑,纯属是为了装B,慎入)影片前后部分的鲜明对比,似乎能够传达出创作者对“永恒”问题的看法,他借那位下凡的天使之口说出:“不要在乎什么永恒,重要的是现在。”这句话一出来,我就很自然地联想到西方法律思想史课上????????介绍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关于“绝对理念”的不同看法(记错的话,请原谅):柏拉图认为存在“绝对理念”,它存在于现世的彼岸,人只有在生前和死后才有可能接触并认识它,那位选择“永恒”的天使便是柏拉图思想的化身;亚里士多德在乎的则并不是存在于彼岸的“绝对理念”,他追求自然,强调今世,那位选择“现世”的天使便是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化身。

在我看来,创作者应该是更偏爱那位下凡的天使的,它敢于追求爱,它更世俗,它似乎真的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正是在下凡的过程中,或者说,早在天使对女子心动时,就完成了从“它”向“他”的蜕变。

抓住当下,非此不可,非此不可。Es muss sein,Es muss sein!

...
抓住当下,宠爱我吧,哈哈哈哈

后记:

①对我个人来说,看完这部片子让我这个本来就很世俗的人更加想要追求世俗了,不知道这样是好是坏。

②本影片的标题有攀附近来热播日剧的嫌疑,但仔细想来,似乎确有那么一点道理:那位天使即使见证了长远的历史,但它无法与观察的对象产生互动,无法达成一种生命上的大和谐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不就是“处男”吗?而它为了爱情追求变成凡人,就是因为想要与一直观察的女子产生语言或肉体上的互动,以此真正达成一种生命大和谐状态,这个下凡的过程本身不也是一种“破处”吗?(啊,我也太污了,原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