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自己》大结局有点让人猝不及防,心里明明还有彼此的陈一鸣和李思雨最后还是没能重新走到一起。

在剧中,顾晓菱问李思雨:“为什么你们如此相爱最后还是分手了?”李思雨沉默了一下,淡淡地说:“两个人真正在一起,需要牺牲一点自我,更需要有足够的勇敢,去面对现实的压力,而这些,我都没准备好。”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真实的回答。

李思雨自由独立,一心追求事业的成功,为了创业可以不顾陈一鸣的意见,将婚房挂到中介售卖。而陈一鸣却只想拥有一个温暖的小家,男主外女主内,希望李思雨婚后做全职太太。

观念冲突,却无法彼此妥协,导致双方最后只能形同陌路。

...
一、自我独立,只是一个主观概念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名为“疤痕实验”。他们故意在志愿者们脸上画上狰狞可怕的刀疤,然后让志愿者出去走一走记录下别人看到他们的反应。

逛了一圈后,志愿者们绘声绘影地说起了他们遇到的情况,“有个人看到我的刀疤直接被吓了一跳”;“他们看到我都很不好意思,很快就转开了视线”;“有个小孩子本来想和我打招呼的,结果直接被她妈妈给拉走了”……

心理学家静静地听完他们的描述,然后告诉他们:“其实,在你们出门前,我就已经把你们脸上刀疤都擦去了。所以你们所看到的别人的反应,只是你们自己心理的投射而已。”

很多人所谓的独立,所谓的自我,其实说到底都是被他人、被环境影响后自我以为的结果。

诚然,追求独立的自我并没有错,但过犹不及,太过坚持己见不妥协,最后的结果会是让你自己失去爱、失去自我。

就像李思雨,她认为独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去承担,不愿意依靠别人。所以她在知道妹妹要支付车主三十万的巨额赔偿后,她的第一反应是不要告诉陈一鸣。

看似自我独立,其实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

殊不知,正是这样的自我区隔,导致她和陈一鸣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
二、真正的自我独立,更懂得爱与妥协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在网上发表的辞职演讲在网络上引起轰动。演讲中她几次强调:人生充满了妥协,但妥协不是一个贬义词。

在妥协和自我之间,不是非此即彼,也没有胜败之分。

《亲密关系》一书说:“ 当你进入一段亲密关系的时候,你就不再是一个人了。你进入了一个以爱联结的、超越个体的、有自己独立生命的系统,并成为了一个更大系统的一部分。亲密关系意味着从“我”,变成了“我们”。”

学会妥协,学会爱。

...

前段时间,我有个朋友,在爸妈的资助下买了一套房。本来高高兴兴的一件事,却因为装修而起了冲突。朋友想把房子装修成简欧风,父母却认为中式风才有质感。

在一个周末,父母在没有经过他同意的情况下订购了一套红木家具,朋友看到那和房子装修格格不入的大红色沙发时情绪爆发了,“到底是你们的房子,还是我的房子,我就想有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家都不可以吗?!”

父母一听,愣了,想说什么却怎么也说不出口。过了几分钟后,母亲就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低下头闷闷地说了句:“我就是觉得这个挺好的,你不喜欢,就去退了吧”。

看着父母转身离开的背影,朋友顿时自责了起来,父母辛劳了一辈子,好不容易帮儿子买了一套房,只是想通过装修参与到儿子的未来生活中而已。

与父母的爱相比,一套房子的装修风格又算得了什么呢?

想明白了之后,朋友立刻跑过去和父母道了歉,并把之后的装修决定权全权交给了父母。

那天参观他家新房的时候,正当我要调侃下这中西结合的怪异装修时,他却笑着和我说了句:“这是我父母对我的爱,每天我回到家,就会感受到满满的温暖。”

爱的锦上花,有时候,不是多爱一点,而是多妥协一点。

将爱置顶,给予你所爱的人一点妥协,更能拉进爱,感受爱,拥抱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