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进入正题,先说说影片搞得我难受的地方。

在《第十一回》上映之前,我看到的标签是“悬疑”、“喜剧”,4月2号当天我走出电影院打开手机看评分,注意到标签变成了“剧情”、“喜剧”,似乎官方也知道这个放在“悬疑”分类要被骂得狗血淋头了。

但由于我自己先入为主,一直认为是部悬疑片,所以全程一度期待有什么惊人的反转,或是故事背后隐藏的和现实大相径庭的真相。没有。通通没有。以至于我看到最后是迷惑的,满脑子都是——就这?悬疑片就这?

第二,章回体的意义在哪儿?

看很多人夸章回体“太绝了”“很有艺术性”,然而我根本没有看出任何艺术性,且没有意义。

这个故事就算不用章回体也可以很好地讲述下去,除了专场很方便,它的其他用处貌似都很多余。

章回体最初本是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出现,小说里经常使用章回体,只是用作一种表达形式而已,并未赋予过多的意义,但在电影里用章回体,我总觉得是要对它严苛的,总觉得就是需要赋予更多意义。这是两种艺术的结合,不应该这样简单泛泛了事。导演既然想拍得艺术,那就让最基本的艺术有意义地结合。

非要说点什么有意义的作用,可能是为了取名吧。

第三,莫名其妙的爱情故事。

胡昆汀和贾梅怡的爱情故事还能升华是我没想到的,甚至搞得郑重其事,整个舞台都突然高级了起来,我还以为拖拉机杀人事件背后是有什么可歌可泣的爱情,结果……(我都不想再回忆了)

...

这有什么可以大张旗鼓的?而且胡昆汀和贾梅怡的爱情拍得让我觉得油腻甚至恶心,很多镜头都让我感到极度不适,这最后“升华”这一下差点给我人都送走了。

有的人觉得艺术,我只觉得反胃。

...

第四,人名的内涵。

能看懂影片里人名内涵的影迷应该都觉得挺有意思的,我刚开始听到的时候也觉得有趣,在全场安静的时候忍不住笑了几次,可以说是影迷的绝佳笑点福利。

但笑了之后就忍不住去想这样安排的用意,北野武和张曼玉我都能理解,可为什么胡昆汀就是昆汀了?就因为他是个导演?后来我去看了一些解析,是因为他恋足……仔细回想确实有很多脚的镜头,然而这个原因让我突然感到不适,一种难以用笔表述的奇怪感在心里蔓延,想表现他是昆汀为什么不能用暴力美学,非要用恋足?

虽然我也没多喜欢昆汀,但就是心里觉得奇怪。像是明明吃了一根很香的骨肉相连,留在嘴里的却是一股放了很久的湿抹布味儿。就是不能细细回味。

我想所谓的观影门槛也是在这个地方出现的,作为入门影迷,简单来说说这个片子到底需不需要观影门槛。

我的观点是,看你想怎么看。

我的朋友对电影知识没什么太多的积累,但看下来之后她也会觉得那些名字有问题,可是并不影响她的整体观看,并不影响!她也一样觉得这部片子很有意思。我甚至觉得唯一门槛不是电影知识,而是个人的理解能力。

但如果你想深入地挖掘这部片子,那当然是需要门槛的,比如导演为什么用这样的镜头,这句话有什么特别的深意,包括名字的深意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一定门槛的啊,并不是一点门槛都不需要你就能全看懂的。

需不需要完全在你个人的理解,这就和“豆花”一样,你自己决定它是咸是淡。不需要也能看懂,但有了会更深入。电影也是一种行业,隔行如隔山,你不懂它的深意并不是你不行,只因为你并不天天泡在电影里,也不从事电影行业,所以这方面知识不够而已。影迷也不应该为了能懂这些东西觉得高人一等,说出一些趾高气昂的话。

继续回到电影上。

前面说了它一堆坏话,但这部电影也有很多地方是可圈可点的,比起今年上映的很多华语片,都值得一看。

首先形式新颖。虽然前面我批评了它,但这种形式却是开创了新的表达手法,毋庸置疑的耳目一新。

其次,难得的黑色幽默。刚看完出来时我朋友就对我说:“就喜剧片来讲,国产电影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好的了。”她的话说到了我心上。我是一个酷爱喜剧片的人,随着看电影越来越多,也逐渐从讨厌黑色幽默变成了享受这种独特笑点,《第十一回》让很久没有看到黑色幽默华语喜剧片的我舒适地度过了近两个小时。

屁哥那一段我一直记忆犹新,第一次信佛教,第二次信天主教还是基督教?(这方面不太了解),第三次还以为他又要换一个什么教,结果直接信科学了,既抛出了笑点,又抛出了一个问题:科学到底是否也是一种宗教?反正我个人觉得这一段是很高级的。

...
改信科学的屁哥

另外,我最喜欢的——利用镜面的虚实,让美感暧昧地隐现。影片中很多地方出现了镜子,甚至很多镜头都并不直接拍摄,都是靠镜的反射,靠镜面中的虚幻映衬现实世界。镜中世界是虚幻的,正如片中多次提到“现实中的人A”和“舞台上的人B”,更加突出了虚假与真实的界限。可也正因如此,虚幻同时也给真实披上一层朦胧的纱,究竟谁才是真实?是A的你?还是B的你?这个问题一直缠绕在人们心中。

...

除此之外,镜像的镜头在马福礼面对电视机时也多次出现,这其实是对自我的审视。我们在照镜子时,紧紧盯着自己,虚假折射出比批评时更浓烈的真实,对自我的审判比平时更强硬。灯火中倒映的面孔明明虚幻不已,却深觉那就是真实的自己,这种虚实交替的美,贯穿全片。

...

最后,“豆花咸了还是淡了”。我们总是为了符合认知协调,在社会上寻求且做出统一的评价——你应该是这样的,不应该是那样的。可只要活于世上,就总有不同的眼睛在看着你,更没有人一成不变极黑极白,不管我们怎么变化,永远不能满足所有人。你要对你的豆花有自己的判断。

在马福礼最后一次去找白律师时,白律师站起来了,他跛着脚,拿起一盆植物说:“非洲现在的阳光应该很好吧。”我之前本只觉得他是一个表达欲强烈的无良律师,但在看到这一段后,我突然想到,这个人,也有他的前半生啊。或许这里并不是想讽刺,而是想告诉,每个人其实都不容易,都有自己一段不平的过往。看吧,这就是我的“豆花”。

你觉得咸了还是淡了?

PS:演员没夸,是因为他们棒得有目共睹,根本不需要我夸!!我永远爱宋佳❤️

(第一次尝试写影评,全文仅为个人看法,不喜勿喷。请尊重彼此,支持互相保有自身观点,但勿试图说服或者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