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谭是一部根据蝙蝠侠改编而来的电视剧,时间设定在蝙蝠侠父母被枪杀后到布鲁斯韦恩蜕变为布鲁斯韦恩-蝙蝠侠为止。故事主要讲述的是蝙蝠侠的伙伴之一戈顿警探保卫哥谭,还有各路怪人坏蛋与布鲁斯韦恩共同成长的故事。

以上内容不过是该剧的剧情简介,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开始期待戈顿侠将如何在本片与各路妖魔鬼怪斗智斗勇破案闯关了,第一季也确实是这么个调子,然而随着怪力乱神登场越来越多,本片作为一部标准的刑侦片也越来越拉跨。戈顿的破案方式主要靠哈维和企鹅的人际网、法医与科学搜查官的机械降神、直觉还有堪比壮年蝙蝠侠的搏斗技能,可以理解为武斗派唯心主义刑侦故事,基本跟逻辑推理解迷啥的没啥关系,虽然本片确实出现了谜语人(笑)。

本片作为刑侦片拉跨的主要原因就是怪力乱神太多,反派平均死两遍而且复活的手段方式后果不尽相同、心灵操纵、精神控制和变脸、伪装、克隆等手段层出不穷,导致本片违反了推理十诫中一个基本原则:不要出现中国人。当然这跟种族歧视啥的没啥关系,主要是隆纳德诺克斯在1920年代写下 推理十诫的时候,中国人可以飞檐走壁、发功发波等超能力被视作理所应当,运用到故事里自然会造成对推理的破坏。哥谭这部电视剧也不例外,第一季的时候还基本没什么牛鬼蛇神,随着时间推移,蝙蝠侠成长,各路异鬼怪人也差不多要突变到完全形态准备好迎接蝙蝠侠的到来了,超能力在故事中的比重急剧增加,为难死了肉体凡躯的哥谭市警,第一季的传统警匪片布局基本崩溃。

当然本剧杰出的编剧也清晰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主动地将推理要素和警匪要素淡化处理,将越来越多的笔墨投注在哥谭市悲惨的劳动大众与小混混们是如何被吃人的哥谭市一个接一个变成了漫画里万恶不赦的大坏蛋的。不得不说这部分的描写相当成功,最典型的就是被大家一致称赞的企鹅人与谜语人的诞生。很多没有超能力的角色,以及有超能力之前的角色的塑造也颇为成功。冰人和火人的故事颇令人叹息,可惜两人有了超能力之后就彻底成为了龙套,跟着其他角色盲目鬼混,等着蝙蝠侠长大后飞出来扁他们。

当然,受限于美剧啥片都要咬牙拍无数季的行业弊病,本剧到了第三季和第四季,大量角色的成长和变身已经基本接近尾声,于是便不得不靠互相谈恋爱、互相斗争换着当大哥等方式强行拖延剧情,这种处理方式也得到了观众的一致批判。不过尽管本剧的这种处理方式在审美上是失败的,但却说不定意外贴合作为本剧时间背景的80~00年代。之所以说80~00年代是因为本剧既出现了电脑和转基因还有暗示海湾战争的台词,也出现了翻盖手机、打字机和明显过时的车辆、着装时尚和装潢,甚至是暗示越南战争的闪回。创作团队通过有意模糊哥谭的具体年代,从而为20~40岁的蝙蝠侠漫画长期读者,创造出了一种不仅是“蝙蝠侠之前”,更是“现在以前”的怀旧氛围。

当然无论哥谭这部电视剧发生在哪个年代,这都是一个没有tinder,没有Facebook,没有暗网的时代。新旧老大的接替需要通过喽啰们跑腿通知和谣言的传播才能实现,报纸与电视主宰媒体,在这种时代里社交圈不可避免地是有限而狭窄的,杀光前一任老大的手下君临哥谭是个方案,但你不能像今天一样直接在Facebook或暗网上招揽新的恐怖分子,继承前任的关系网在这个时代显然是更合理有效的选择。诸如设定在2020年的《眼镜蛇》一般的现代电视剧那样通过Facebook找到跑到其他州的老相好这种事情显然不会发生。

更进一步地说,我们对哥谭中这种熟人小圈子内部换来换去谈恋爱,换来换去统治哥谭的安排在审美上的不赞同,就完全是因为剧中描写在美学上的失败吗?不见得。也许经过互联网改造的人际关系的拓扑结构已经使得我们无法再去理解和欣赏前互联网时代的人际关系,就像有很多人忍不了同样设定在“现在之前”的《伞学院》这部电视剧中,角色之间找人宁死也不肯发消息打电话的设定一样。

最后再补充一点,饰演小布鲁斯韦恩的大卫马祖的演技比较垃圾,虽然后期有些进步,但我希望他以后不要伸着脖子演戏。